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 馬海燕)記者今日從教育部獲悉,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鑼。大賽要求參賽作品能夠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行業產業緊密結合,培育產生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以及推動互聯網與教育、醫療、社區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務創新。
教育部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賽事情況。參賽項目主要包括四種類型:一是“互聯網+”傳統產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含一二三產業)領域應用的創新創業項目;二是“互聯網+”新業態,即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創新創業項目,優先鼓勵人工智能產業、智能汽車、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互聯網金融、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大規模個性定制等融合型新產品、新模式;三是“互聯網+”公共服務,即互聯網與教育、醫療、社區等結合的創新創業項目;四是“互聯網+”技術支撐平臺,即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創業項目。
大賽分為創意組和實踐組兩組賽事。其中,參加創意組比賽的團隊是尚未正式注冊或注冊時間晚于2015年5月1日,申報人只能是普通高校的在校生。參加實踐組比賽的團隊為創業企業已在2015年5月1日前注冊,申報人可以是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也可以是畢業5年以內的畢業生。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表示,大賽的主要目的,一是通過大賽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二是推動賽事成果轉化,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形成,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主動服務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三是促進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
大賽由教育部與中宣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商務部、團中央等部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大賽組委會由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和吉林省省長蔣超良擔任主任。
大賽分報名、初賽復賽、總決賽三個階段,報名時間持續至7月31日,最終擇優遴選300個優秀團隊參加全國總決賽。全國總決賽定于10月中旬在吉林大學舉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