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薩10月6日電 題:中國安全生產熱潮下的冷思考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安全”是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工作的關鍵詞,多輪對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安全生產等“涉安”法律的執法檢查相繼展開。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成立5個小組,正對全國10個省(區、市)新安全生產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其中,中新社記者跟隨檢查組在西藏自治區進行執法檢查,記錄了在中國安全生產熱潮下,檢查組、地方黨政機關和企業對落實安全生產法的“冷思考”。
最后一公里,怎樣做好安全生產最細節?
“從此次西藏執法檢查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工作大面上是好的,但希望一些細節能做得更好。”在拉薩召開的總結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執法檢查組組長向巴平措說。
在多個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場所,檢查組發現,一些滅火器的檢查標簽未及時更換,還顯示著幾年前的核查日期。
在藏區某加油站,工作人員對火情預案了然于心,但加油站內仍有滅火器存在更換漏洞、空調并非特殊防爆空調等安全隱患。
在拉薩某大型項目工地,施工方將一本本安全生產檢查記錄冊認真歸檔。檢查組工作人員檢閱后表示,希望“板房內搭建廚房、隨意生火做飯”等記錄在案的問題具體到人,明確主體責任。
以上種種,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檢查組副組長烏日圖看來,仍然是“最后一公里”的細節性問題,而細節往往決定了成敗?!耙钊氍F場去排查風險隱患,把工作往前延伸,更加注重預防,從源頭上減輕風險的發生”,他說。
細節很大程度體現在預防上。不僅是企業,領導干部更要做好“最后一公里”的預案工作。座談會上,向巴平措對此“支招”:希望每位負責領導干部的辦公桌上都擺上一本安全生產事故預案,一旦事故發生,該聯系誰、怎樣調動救援,都能有條不紊。“很細節的一個舉動,就能保證臨危不亂,及時施救。”
次數不等于安全,怎樣讓檢查真正有效?
“我們今年到現在一共接受了26次安全生產檢查”,在墨竹工卡縣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選礦廠,該廠負責人應詢表示。這些檢查包括自治區、市、縣鄉等各層級。
而山南區一份總結材料顯示,該區今年來一共進行了247次各類安全生產檢查。烏日圖粗略算了一下,除去節假日,平均每天都要檢查好幾次。
“現在全國執法檢查數量是很驚人的。”陪同此次檢查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李兆前說,許多檢查都存在著項目重復的問題,容易讓企業不堪重負?!暗瑫r,真正下達行政執法書的次數,只占總檢查次數的百分之一點幾,說明目前仍然存在執法不嚴的問題?!?/p>
一方面是各種檢查不斷,企業有所負擔;一方面是執法檢查“法不到位”,易于形成監管空白。這樣的矛盾成為落實新安全生產法的寫照。
對此,烏日圖建議,要處理好各級監管的職責分工問題。國家一級應該放到政策規劃等方面,省一級要對不安全苗頭有預見性的研究,地市級要重點放在政策法規的落實方面。“不要‘保姆式’地全部都到企業檢查。”
李兆前也認為,下一步應系統研究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改革,包括明確監管責任、形式和標準。“越是在各地都掀起安全生產熱潮的情況下,就越要靜下心來進行‘冷思考’,否則難以發現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