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倩怡
2014年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實現了穩中有進、進中提質。昨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增幅跑贏GDP。
基尼系數創2003年來最低值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四季度增長7.3%。
對于備受關注的GDP增速,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7.4%增速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換擋的客觀規律,完成了全年經濟增長的目標。更重要的是,通過GDP以7.4%增速的穩定發展,城鄉居民得到了低物價上漲、就業平穩的實惠。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人任務,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物價漲幅較低。
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這比2013年的7%漲幅有明顯上升,同時高于去年7.4%的GDP增速。
更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反映收入水平差距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9,是自2003年以來的最低值。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為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按照國際一般標準,0.4以上的基尼系數表示收入差距較大,當基尼系數達到0.6以上時則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按全國居民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正在領跑城鎮居民。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長1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
經濟向中高端邁進勢頭明顯
去年,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值繼續領跑,產業結構更趨優化。
統計數據顯示,第一產業增加值58332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71392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306739億元,增長8.1%。其中,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
馬建堂表示,2014年我國在傳統行業、重化工業、大宗原材料行業確實遇到不少困難,但是以移動互聯網為主要內容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涌現,“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明顯”。
經濟結構優化帶來了經濟質量提升和單位GDP能耗的明顯下降。2014年全社會的全年勞動生產率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而單位GDP的能耗則下降4.8%。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9%,集體企業增長1.7%,股份制企業增長9.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6.3%。
一方面,高技術產業日漸成為工業內部的新動力。高技術產業比上年增長12.3%,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速度快4個百分點,所占比重提高到10.6%,占比提高到0.7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比上年增長10.5%,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2個百分點,比重提高了1.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有關的新興業態快速發展。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快遞業務量增長51.9%。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1.2%,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5年經濟將平穩較快發展
2015年國民經濟將呈現怎樣的走勢?
馬建堂表示,一方面2015年所處的經濟環境依然比較復雜嚴峻,國際不同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出現分化,國際地緣政治動蕩,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比較大;另一方面,今年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仍有很多有利條件。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為了在今年繼續實現惠民生與穩增長齊頭并行,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與收入增長應形成良性循環,即以消費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才能保證新增GDP投入到居民消費部門而非生產性部門,而經濟增長要從投資拉動轉換到消費拉動,前提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收入結構。
此外,去年工商制度改革后,極大調動了中國9億左右的勞動人口,尤其是數千萬科技人員創業創新的熱情。去年3月至11月份,市場主體增加了1005萬家。馬建堂表示,信息化,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行業都有著巨大的潛力,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強大推動力。
新聞鏈接
北京GDP首超2萬億元
本報訊(記者 張倩怡)記者昨日從北京市統計局了解到,根據國家統計局評估結果,2014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30.8億元,首度突破2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3%。
按常住人口計算,2014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9995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為16278美元。按照最新規定,第一產業比重0.7%,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21.4%,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7.9%,比上年提升0.4個百分點。
分季度看,2014年各季度累計增速分別為7.1%、7.2%、7.3%和7.3%,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9億元,同比下降0.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545.5億元,增長6.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1.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626.3億元,增長7.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3%。
2014年底全市常住外來人口為818.7萬人,比2013年底增加16萬人,增速為2%,低于“十二五”前三年年均增加32.7萬人和年均增速4.4%的平均水平。與上年相比,增量減少12.9萬人,增速下降1.7個百分點。
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1年以來本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逐步放緩,常住人口增量從2011年的56.7萬人降至2014年的36.8萬人,增速從2011年的2.9%降至2014年的1.7%,均達到“十二五”以來最低水平。
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