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陳林)“鋼廠關停后轉型很困難,我們正在尋找新出路。”14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半壁店村黨委書記韓文臣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之前,他還有另外一個頭銜:河北唐山寶業集團的董事長。這是一個年產鋼120萬噸、最多能為3000多人提供就業的企業。借助上世紀90年代鋼鐵發展小高潮,韓文臣所在的村也獲評“河北第一村”。
“那時效益很好,本村、周邊村很多人都在這里上班。”回想此前情景,韓文臣有些嘆息。為壓縮過剩產能、降低煤炭消耗量治理空氣污染,河北提出了寧可傷筋動骨也要實現環境質量脫胎換骨的思路,實施了大力壓減鋼鐵、水泥、玻璃和煤炭消耗的“6643”工程。韓文臣所在企業因此成了第一批被關停的企業。
“我們要賺錢,更需要藍天白云。”韓文臣說。
兩會上,多位代表關于過剩產能外移的建議讓他們幾位鋼鐵企業家頗感興趣。“鋼鐵產業發展到一定時期,把產能轉出去是個發展方向。”韓文臣說,中國過剩的產能在國外貧困地區并不過剩,但很多民營企業不敢輕易嘗試,“需要政府搭建一個放心、安全的平臺”。
已在鋼鐵一線工作25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唐山鋼鐵集團煉鐵廠經營科科長方麗平說,現在很多小企業已停爐,450-500立方米的高爐幾乎全部被淘汰。當選代表3年來,她的建議幾乎都關于鋼鐵生產和環保工藝,她表示市場有需求就不算過剩,但環保要求必須達標,未來發展方向應是高、精、尖。
壓鋼減排也影響到了相關產業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煤張家口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的郭云鵬說,4-5年前他們已提前感受到鋼鐵市場寒意,那時國際市場乏力、國內日趨飽和,“客戶少,市場競爭激烈了”。從去年起明顯感受效益下滑,工資也在下降。
“目前河北鋼鐵產品還是低端的多、高端的少。”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工信廳原廳長王昌說,河北是鋼鐵大省,鋼鐵產量占到全國四分之一,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一是把量降下來,二是要提質增效。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副省長姜德果表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是河北傳統支柱產業,在技術、資源、市場等方面有比較優勢,但因產能大、排放多,對大氣環境質量造成了影響。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GDP增速放緩情況下,壓減產能力度并沒有減,目前“6643”工程已經完成過半。剩下產能都是符合國家排放標準的、富余而優質的產能。
“河北的產能走出去具有很強競爭力,已經有了探索。”姜德果說,河北鋼鐵收購了盧森堡德高國際貿易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邢臺德龍鋼鐵在泰國投資建設了60萬噸熱軋窄帶鋼項目,冀東發展集團在南非建設100萬噸水泥廠,都取得明顯效果。
他表示,將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把鋼鐵等過剩產能“走出去”作為產業轉型升級重要機遇,既把富余的優質產能轉出去,又發展裝備制造業,優化河北產業結構。下一步政府將為更多富余而優質的產能“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便利化服務,使其真正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闖出一條新路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日參加河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河北要在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中樹立新樣板,推動優勢富余產能和重大裝備走出去,到國際市場參與競爭,帶動國內產業升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