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一個月里,“提網速、降資費”成為了全社會的熱議話題,不僅總理多次親自發話,國務院、工信部等相關部門也相繼出臺意見與措施,要求基礎電信運營商們拿出解決辦法。在萬眾期待下,上周日(5月17日)的世界電信日前后,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三大運營商終于表態了,并先后公布了一系列提速、降費的“新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些新政的出臺并沒有收到消費者的贊譽,在新浪網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有超過80%的網民認為運營商的降費舉措沒有誠意。那么,事情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降資費被指“投機取巧”
根據三大運營商發布的“新政”來,在提網速方面,各家今年的力度不小。在寬帶網絡方面,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都宣布年內要“消滅”4M的計劃,同時表示將大力推廣光纖寬帶。尤其是廣東電信,提出了主推50M以上速率的“新寬帶”標準,表現頗為“激進”。
在無線寬帶方面,三大運營商也都計劃加大4G網絡的建設力度,其中移動號稱今年要新增20萬個4G基站,而電信、聯通則將搶先試商用的采用LTE-A技術的4G混合組網,從而將手機上網的速度從現在的100M提升到200M甚至260M以上的水平。
對于網絡能夠更快點,消費者當然樂見其成。“但網絡速度上去了,資費沒有便宜下來,我們還是用不起啊!”家住東圃的黃先生雖然最近收到了電信的免費提速邀請,但他更在意的還是資費的問題:“可以免費提速到100M當然好,但其實我也不大用得著,其實還不如給我50M,然后把月租降一半才更好。”黃先生直言,和提網速的需求相比,他個人對降資費的需求優先級更高。
有類似想法的用戶絕非少數,家住五羊新城的陳先生就表示,他所在的小區最近運營商寬帶搞推廣,“50M的電信寬帶只要1500元不到,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20M的移動寬帶,因為移動的這個光線寬帶兩年才只要600元。”對于陳先生的選擇,出云咨詢分析師劉正昊直言,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雖然“提速、降費”的需求同時存在,但降費的需求更加突出,“尤其是降低資費門檻的需求。”劉正昊稱,在線視頻等應用的確催生了人們對更高帶寬的需求,但人們仍然更希望在網速提升的同時能夠享受更便宜的寬帶月租價格,而不是運營商所謂的“單位帶寬成本下降”。“這一輪提速后,電信、聯通的100M寬帶包年仍然要2000元左右,50M的包年也還在1500元以上,而我們的調查顯示,用戶更希望50M、100M寬帶的包年費用在1000元以內,理想和現實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用戶自然會覺得運營商誠意不足了。”
引發更多網友吐槽的還有移動、電信推出的“閑時流量贈送”(每晚23點到次日7點)政策,“晚上回家都用WiFi了,哪里需要什么數據流量啊!”因為沒有解決用戶的痛點需求,這類“新政”被不少網友直斥為“投機取巧”。此外,中國移動推出的318元月租以上用戶才可申請享受的“語音短信不限量”也同樣被指不夠親民。“原因同樣是因為門檻太高,比方說贈送的閑時流量需要用戶先辦1GB的通用數據流量包才能用,但這個1GB通用流量包動不動就要50元左右,價格依舊有些貴。”劉正昊稱。
流量費“大降”或需充分競爭
用戶們滿滿的“吐槽”,電信運營商們當然看得到。但從記者采訪不少電信運營商人士得到的反饋來看,他們其實也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
“以廣州為例,光纖改造的難度很大,新建設的小區還好,舊小區的改造過程中有不少‘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小區物業的高額入場費、原有寬帶接入商的阻撓等等導致成本居高不下,所以資費實在沒法一下子大降下來。”廣東電信的一位內部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而在無線寬帶方面,由于4G網絡和2/3G網絡在技術上存在替代關系,所以4G網絡的建設需要巨額投資,“去年集團公司光4G建網的投資超過了2000億元,此外還有大量的終端補貼、渠道推廣等成本。”據廣東移動的內部人士稱,由于4G發展還處在投入期,用戶增長雖然很快,流量收入增長的勢頭也不錯,但還遠沒有達到收支平衡的狀態(僅就4G業務而言),“所以短時間內4G流量資費還無法降到讓所有用戶滿意的水平。”
不光是移動,其實在發展4G的問題上,電信、聯通也有著類似的困擾。“今年一季度,三大運營商的利潤都出現了下滑,聯通的用戶甚至開始負增長,去年電信也出現了幾個月的用戶負增長,種種跡象顯示,如今電信運營商的用戶紅利時代已經終結了。”Reational AB的分析師張星表示,在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OTT等新服務的沖擊下,過去幾年基礎電信運營商的語音、短信等傳統業務迅速下滑,“錢景”已經不再那么樂觀了。
“中國的運營商和海外以民營資本為主的運營商有所不同,它們還要承擔較重的公共基礎建設的任務,在很多沒有回報的偏遠鄉村也要進行大量的網絡建設和維護投入,每年還要完成國資委的利潤目標,再加上機制限制,互聯網增值收入的創新能力也還有限,所以在降資費方面很難做到和BAT等互聯網巨頭那樣‘不計成本’。”張星表示,對此,消費者應該給予一定程度的理解。
不過,張星同時也直言,中國電信行業的競爭主體過少,也的確導致了三大運營商容易滋生“壟斷”思維,在業務和服務創新方面缺乏主動性。“所以通過政策、輿論向它們‘施壓’還是有所必要的,但最終要想解決好這個問題還是要靠市場手段。”張星表示,隨著去年2月工信部正式宣布電信資費完全由市場定價,進而推動“虛擬運營商”規模化發牌,再加上今年出臺的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固網寬帶接入市場等政策的逐步落地,未來我國電信市場的競爭主體將會更加豐富化,“市場競爭的加劇將會真正推動電信資費的下降,此外固網寬帶‘光進銅退’、4G網絡建設加速等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也會為資費下調創造新的空間,只不過這些都還需要一些時間。”
怎么避免國際漫游“天價賬單”?
□相關報道
在百姓熱議運營商“提速、降費”話題的同時,一張“天價”手機漫游費賬單引起了大眾的關注。據報道,某女士在塞班旅游,幾日后回國即收到了1.6萬元“天價”手機流量漫游費賬單。事實上,這類新聞近年來早已屢見不鮮,尤其是隨著國人出境旅游的頻次越來越高,類似問題的社會關注度也在不停增加。而對于這種“天價”賬單的風險,我們該如何防范呢?
據運營商有關人士介紹,形成天價賬單的原因最根本在于,國際漫游費的定價權主要掌握在漫游地國家的運營商手中。以塞班為例,電信的漫游流量費為81.92元/MB、移動則是51.2元/MB,最便宜的聯通也要20.48元/MB——如此高價,主要是塞班當地運營的決定的。雖然近年來三大運營商不斷加強和海外運營商的資費談判,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并不一樣,目前還無法實現“價格統一”,所以,運營商都紛紛采用的短信提醒、流量封頂等保護措施,但因為國際漫游話單傳輸存在較大時延,流量提醒和資費封頂等措施未必能夠及時保護用戶的權益。因此,在國際漫游的過程中,用戶使用手機流量需要自行留些心眼,做好一些預防措施。具體來說,方法如下:
1.如果個人對于資費比較敏感的話,最好出國前就關閉手機的“數據漫游”功能,或者直接關閉“數據服務”;
2.條件允許的話,出國時最好帶上兩部手機,一部使用國內的卡號接收電話、短信;另一部則使用境外運營商預付費卡作熱點來使用上網功能,這樣能夠省下很多費用;
3.盡可能使用酒店、機場、商場的免費公共WiFi來解決境外上網的問題,或者找其他免費的WiFi;
4.可以在機場或者淘寶等渠道租用出境目的地可用的WiFi網絡隨身熱點等設備,資費同樣有較大的優惠;
5.出國前最好將手機呼轉、語音信箱、漏話信使等功能關閉。
(記者 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