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6月17日電(見習記者 王逸飛)當下,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來自環境、資源、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新常態下,中國企業發展態勢如何,成為事關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17日下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正式發布《2015中國企業健康指數報告》,對中國企業現狀進行了深度掃描。該報告是由浙大管理學院自2012年發起,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綜合運用文獻研究、德爾菲專家法、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采用其設計的中國企業健康指標體系,對比分析中國企業健康狀況,此前已連續發布三屆。
此次發布的《2015中國企業健康指數報告》,研究調查了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940名以企業高管為主體的樣本。報告指出,目前中國企業已整體進入“健康新常態”,民企健康指數平均增幅最快,而人才開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競爭力最為薄弱的要素。
企業環境亞健康成頑疾
在發布會現場,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陳凌對本年度報告予以了解讀。
陳凌表示:“‘健康新常態’描繪了中國企業的總體健康狀況。具體而言,企業健康指數增長趨緩,東西部地區呈梯度演變,企業行為與企業環境健康有大幅提高,但創新力、領導力、市場力改善緩慢,國企健康進度緩慢,民企健康穩健快速。”
浙江大學的研究同時表明,中國企業的創新力和創業活躍程度都在逐年增加,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創新創業活躍程度最高。
在企業環境方面,陳凌透露:“四年的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發現,那就是中國企業健康的頑疾是企業環境亞健康。”報告指出,多年來中國企業環境健康指數得分最低,最先發展來的東部地區,仍然缺乏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科學高效的政策支持,以及包容健康的輿論環境。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曉波表示,企業的發展需要建立一種良性運作的生態環境,而這毫無疑問需要企業、政府、社會的更多努力。
在企業普遍重視的人力資源建設上,報告指出,人力資源結構、人才投資和人才使用,是企業健康新常態下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最大資源性挑戰。而目前人才開發總體上是中國企業競爭力最為薄弱的要素,人力資源瓶頸也將長期存在,政府和企業亟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提高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作為長期任務。
陳凌同時表示,目前在企業健康狀態在中國東部、東北部、中部、西部地區四大經濟區呈現錯落分布,前后演變現象。“最早的東部經濟率先步入‘健康新常態,中部地區表現出東部早期的朝氣蓬勃景象。’”
在企業健康指數的縱向對比方面,報告顯示,中國民企健康平均增幅最快,創新力和創業力明顯好于國有企業,國企在合規力和責任力上表現突出,而外企的環境健康得分為最高。
中部企業發展搶眼
吳曉波介紹,此次報告擴大了研究范圍,增加了對東北部、中部和西部經濟區域的調查取樣,對比分析了中國四大經濟區域的企業健康狀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中國企業的總體健康得分為68.24分,其中中部地區最高(72.49分),東部地區最低(66.11分)。
據了解,“中國企業健康指數研究”一直關注不同所有制企業間的組織常規情境——“健康九力”(創業力、創新力、領導力、競爭力、合規力、責任力、市場力、服務力、包容力)的比較分析。而從該數據看,中國四大經濟區域企業健康表現并不平衡,其中中部地區得分顯著高于其余其他三個地區。
陳凌表示:“中部地區在健康指數上的比較優勢,反映了中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態勢和后發優勢,也展示了企業家對自己和環境的自信。”
他也指出,相比于中部和西部地區,東部和東北部地區則處于艱難轉型階段,尤其是東部地區的整體得分為最低,企業環境得分低于60分。“企業家更需要一種新的創業力以快速適應經濟新常態。”
吳曉波認為:“東部地區是經濟率先崛起的地區,企業已經到了升級的二次創業探索階段,面臨著粗放式發展留下的資源短缺和環保陣痛,對政府服務、環境支持的期望和要求相對更高。而中西部地區是中國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區域,‘一帶一路’建設也將為中西部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機會和能量。希望企業能積極發揮區域優勢,汲取經濟轉型之痛,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報告還顯示,目前企業環境已經是中國區域經濟的共同劣勢。在中國四大經濟區域中,市場力、服務力和包容力都是各自得分中最低的。在與會的業內專家看來,中國正在出現的新一輪改革,必然將扭轉當前這種局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