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7月29日電 (記者 程景偉)在當前國際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各地經濟普遍下行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趨穩向好,顯示改革創新措施正逐步釋放新紅利,“互聯網+”、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經濟新業態、新產業對經濟發展拉動力持續增強。
廣東省政府29日提交該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前6個月,廣東GDP總值34526.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比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消費、稅收等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第三產業、金融業、民營經濟等均有不俗表現。此前備受擔憂的外貿降幅也進一步收窄。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寧卡當天表示,廣東經濟在面臨下行壓力的同時,出現積極變化,部分先行指標和支撐因素穩步趨好,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工業用電量分別增長3.2%、1.5%,分別比一季度提高2個、1.9個百分點;貨運量、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分別增長5.7%、3.0%,比一季度分別提高4個、1.9個百分點。
“總體上看,廣東經濟平穩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穩中向好的基礎和動力依然堅實,經過努力,可以實現全年GDP增長7.5%左右的預期目標。”何寧卡說。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告訴記者說,在經濟大環境嚴峻的情況下,上半年廣東經濟發展逆勢而上,說明廣東改革開放30多年打下的經濟基礎相對比較牢固。
他進一步分析說,早在數年前,廣東就明確提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這既是比較超前的做法,也符合當前的發展趨勢,為經濟進入新常態做好了準備;廣東正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讓很多企業獲得了新的市場競爭力。
廣東省統計局負責人指出,隨著簡政放權的深化,改革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同時互聯網技術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催生大量“互聯網+”經濟新業態,廣東經濟發展中的“新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
廣東上半年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其中新登記企業快速增加、互聯網相關產業表現搶眼、高鐵經濟效應日益突出、文體和健康消費突出。
但不可否認,當前廣東經濟運行仍面臨重重困難。譬如,上半年粵東西北地區經濟增速放緩,改變了2009年以來增速一直高于珠三角地區的局面;市場需求不足,企業訂單下降;企業利潤空間收窄,用工成本上升;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根本緩解;外貿持續低迷。
與此同時,廣東制造業產能有加速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的趨勢,珠三角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壓力加劇;廣東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產能過剩并存,“結構調整陣痛期”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華南師范大學華南市場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劉志銘表示,廣東要進一步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須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制造業轉型的增長點、以擴大民間投資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以擴大民間投資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何寧卡稱,廣東將著力在擴大內需、優化結構、增強后勁上打開新局面,在改革創新中釋放新紅利,在轉型升級中取得更多新成效,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邁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