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增長向消費增長轉變。同時,他在得知中國正進行供給側改革后表示,如果自己是制造業企業家,會特別希望政府主導改革。
亮點三:“中國是世界上扶貧做得最成功的”
后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現在是浙江省清華學子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他說,自己從小生活在極度貧困的地區,貧窮帶來的痛苦讓他記憶猶新。
他向迪頓提問題,表示雖然自己富裕了,但心里還記得那些痛苦,除了現有政策外,還有什么辦法讓中國尚存的8000萬貧困人口盡快脫貧。
迪頓回應,自己就出生在蘇格蘭,爸爸是煤礦工人,從小也生活在貧困中。他認為,其實中國已經代表了世界扶貧工作當中最為成功的案例。他表示自己此前花了很多時間在印度,研究印度的問題。他住在新德里的一些富人交流,他們經常會說在印度窮人都不多。“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絕望的事情,你否認貧困的存在。”
迪頓說,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出生的時候,生活狀況比較差,他們可以擺脫貧困的機會就比較少。但是他們中還有很多人成了有名的企業家,或者去做詩人,或者是音樂家、醫生,他們創作了很多很多好的事情,帶給人們有很好的一個美好的結果。“但是他們中可能很多人都沒有這樣子的機會,因為他們一出身就陷在貧困當中,這相當于一個貧困的詛咒,也就是說貧困里面有很多的天才,但是他們并沒有機會施展他們的才華,這對我們的經濟也是一個損失。”
迪頓表示,自己能給出的答案是,要繼續關注窮人,“政府要傾聽窮人心聲、關注他們的狀態,利用手中的權利來制定政策扶貧。”
迪頓說,而對企業家來說,創造工作崗位就是讓很多人脫離貧困方式,“對于很多人來說要脫離貧困就要工作,企業家可以做到這一點,通過你們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