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證指數有限公司舉辦的第十屆指數與指數化投資論壇20日在上海舉行。來自境內外機構的專家就指數化投資、指數型投資產品的監管和服務、FOF、深港通、綠色金融與綠色指數等話題展開了廣泛討論。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副主任吳孝勇在論壇上表示,自成立18年來,公募基金行業總體運作規范,保持了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樹立了我國資產行業的標桿。
中證指數公司總經理馬志剛在論壇上指出,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指數型產品的發行形勢有所回暖,7月份至今,發行成立的指數型產品已經達到10只,募集金額207.78億元,為上半年的3.7倍,還有4只正在發行。同時,國內機構對新指數的需求也出現了明顯回升,各機構普遍對國企改革、綠色金融等主題關注度較高,相應的指數型產品正在加緊開發。
今年6月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2號——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見稿)》,國內機構對FOF,以及深港通推出后帶來的指數化投資機會表示了濃厚興趣,寄予了很高期望,并已著手規劃和提前布局。這些情況從不同側面表明指數化投資仍然受到市場機構的重視,指數型產品將逐步回歸穩定發展軌道,在公募基金中繼續占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日益成熟和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全球投資人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內地市場,A股已成為新興市場資產配置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標的,A股關注度的提升,將催生更加廣泛的指數型產品需求。
吳孝勇表示,公募基金類型日益豐富,目前已涵蓋國際主流品種,以傳統股票混合債券、貨幣基金為基礎,并通過創新將商品期貨合約等納入了公募基金投資范圍,投資策略日益多元。目前公募基金管理機構超過100家,截止到8月底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高達8萬億,產品數量3千多只,已經成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同時,為社保基金、企業年金、養老金資產的保值增值做出重要貢獻。
吳孝勇說,今年以來,證監會在公募基金監管方面落實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的要求,強化監管本位,加強制度供給,完善監管規則體系,促進資產管理機構歸位盡責,充分發揮中介服務功能,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公募基金產品監管,穩妥推進產品創新。為穩妥推進產品創新,拓展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壯大投資者機構隊伍,證監會研究制定了基金中基金(FOF)指引,明確基金投資與其他基金的相關安排。目前,已經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近期將正式發布實施。發展基金中基金,有利于廣大投資者借助基金公司的專業優勢,拓展基金業發展空間,有利于滿足投資者多樣化資產投資的需求,降低多元化投資門檻,降低風險,進一步增強機構服務投資者的能力。從海外看,指數型基金等被動型工具產品,可能成為FOF的重要配置工具之一。
二是劃清私募資管業務底線,重點落實去杠桿要求。目前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已經正式發布實施,針對高杠桿、結構化產品、違規場外配資等問題進行規范;起草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資產管理公司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著眼于建立一套能綜合反映并有效控制子公司業務風險、風控指標的監管體系,確保子公司業務規模和資本實力與風險控制水平相匹配。
三是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資金管理人應牢固樹立客戶利益至上理念,產品設計避免追逐短期熱點,提供差異化、有特點的產品,注重全面性,實現對新業務、復雜業務全覆蓋。
吳孝勇建議相關各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指數化產品的基礎設施、合規風控建設。二是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發與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的指數型產品。三是提升指數化產品國際競爭力、影響力。記者 周松林 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