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改革依然是今年“兩會”的熱點,特別是在此前一周,國務院允許33城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多年來持續關注“土改”話題,他在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試點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步子”可邁得再大點。
試點的“步子”可邁得再大點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擬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對此,蔡繼明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他看來,此次試點有關征地制度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點進展,但還遠遠不夠,這主要表現在征地制度的范圍不夠明確。“這次試點的進展主要表現在把征地的補償問題進行試點,提高補償標準,增加農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比例。但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首先要確定征地的范圍,哪些地該征,哪些地不該征,才談得上征地補償的問題,但此次試點沒有涉及這些問題。”因此,蔡繼明認為,試點的步子可以邁得再大一點。
此外,蔡繼明認為,宅基地流轉的范圍需要擴大。“此次試點規定,宅基地可以在農村集體內部進行流轉,但是國家只允許一戶一宅,同時也不允許轉讓給集體以外的人使用,所以,宅基地流轉的范圍必須擴大,不應該只限于集體所有制內部。”他表示。
城鎮化關鍵在制度改革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達54.77%,和全球城鎮化率持平。對此,蔡繼明表示,實際情況肯定比官方公布的數字低。
“雖然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城,但并沒有落戶;雖然大量的農村人口在遷徙,但是并沒有定居,這就是實際情況低于統計數據的原因。”蔡繼明解釋道,“目前的統計數據是'劃地不劃人',也就是說,城市土地面積擴大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城市戶籍人口增長的速度。只有在認清城鎮化率的真實水平后,才能更加理性地制定相關政策,更好地在2020年完成60%的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不僅是簡單等同于城市建設、蓋大樓,而是要完成農業人口的市民化,實現身份轉變。”蔡繼明代表認為,目前阻礙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是二元經濟體制,戶籍、教育、醫療的二元分裂,阻礙農民工落地。基于此,他認為今后城鎮化建設應將重點放在制度的改革,通過制度改革,降低農民工進城落戶的門檻,讓遷徙的人口定居,最終讓“農民工”轉化為“市民工”。(記者 劉覓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