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 澤
8月16日晚,鎮安縣高峰鎮漁坪村新建成的宜佳農莊燈火璀璨,一場以“漁歌農韻”為主題的鄉村文化盛宴在此盛大啟幕。這場由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村晚,吸引了千余名村民與游客共襄盛舉,成為鎮安縣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漁坪村的蛻變源于對自然資源的精準定位。依托年均10.4℃的獨特氣候條件,該村建成占地15.27畝的標準化冷水魚養殖基地,年產金鱒、虹鱒、鱘魚等優質冷水魚250噸,產品暢銷西安、安康等地,年產值達1250萬元。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產業聯建模式,村集體以土地和水資源入股,村民以勞務參與,不僅帶動19戶群眾年均增收1.5萬元,更使村集體經濟收入在2023年突破43萬元,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在生態農業領域,漁坪村形成“立體式”產業布局:坡地種植水雜果120畝、高山蔬菜190畝,采用節水滴灌和物理驅蟲技術,打造“春賞花、夏納涼、秋采摘、冬品魚”的四季旅游格局;建成集養殖、加工、觀光于一體的漁業產業園,配套生態露營基地和農耕文化體驗區,實現一產“接二連三”的融合發展。
農旅融合催生發展新機
作為此次村晚的舉辦地,宜佳農莊正是生態資源轉化的典型案例。這座占地200畝的現代化農莊,通過流轉120畝閑置河灘地,引入智能溫控大棚和生態養殖技術,建成集特色種植、親子體驗、餐飲民宿于一體的農旅綜合體。自8月開園以來,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直接拉動消費超20萬元,帶動32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農莊所在的片區已納入鎮安縣“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依托該示范帶,高峰鎮正著力打造“春觀蘭花、夏品冷水魚、秋賞紅葉、冬泡溫泉”的全季旅游產品體系。
文化賦能構筑精神高地
村晚的成功舉辦,彰顯了漁坪村“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活動籌備期間,村民自發成立志愿服務隊,從場地布置到秩序維護全程參與;節目編排融入移風易俗、反詐宣傳等內容,讓群眾在文化浸潤中接受教育。這種“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評”的治理模式,正是該村探索“135”鄉村治理體系的生動實踐——通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實現村級事務的高效治理。
在文化建設方面,漁坪村構建起多層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冷水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書香小院”等6個文化陣地,年均開展活動60場次;創新“道德銀行+積分超市”機制,累計發放道德積分1.6萬分,兌換商品價值超1.6萬元,85%的農戶主動參與村級事務管理。這種“以文化人”的治理創新,使鄰里糾紛同比下降45%,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積極性提升60%。
治理創新激活發展動能
高峰鎮的鄉村振興實踐,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群眾主體”的原則。在基層治理領域,漁坪村創新“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雙培養機制,培育村級法治骨干26人,建立三級聯動調解隊伍,使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從75%提升至98%,實現冷水魚產業涉法糾紛“零發生”。
這場別開生面的村晚,恰似一粒文化種子,播撒下鄉村振興的希望。旋律響起,觀眾的手機閃光燈與舞臺燈光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時代鄉村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