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周緒文
地處秦嶺腹地的鎮安縣,山水秀美,民風淳樸。近年來,鎮安縣將弘揚見義勇為精神作為深化社會治理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抓手,以制度建設強基固本,以平安創建搭建平臺,以道德培育涵養內核,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社會風尚。在這片沃土上,見義勇為的英雄輩出:他們或火海救人,或勇斗歹徒,或激流搶險,用血肉之軀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生動詮釋了“危難時刻顯擔當”的浩然正氣,成為平安鎮安、法治鎮安建設的生動縮影。
制度筑基:政策護航,讓英雄無后顧之憂
見義勇為精神的弘揚離不開制度保障。鎮安縣委、縣政府在完善榮譽體系、強化資金保障、建立長期關懷機制的同時,配合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發起“公益募集”活動,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募集資金34.5萬元,專項用于見義勇為英雄醫療救助、子女助學及家庭困難幫扶,實現政府資金與社會力量“雙輪驅動”,讓善行既有制度兜底又有持續活水。
完善制度建設。從縣級“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到市級“道德模范”,再到省級“陜西好人”“見義勇為英雄”,鎮安構建了全覆蓋的發現、評選和榮譽表彰機制。陳芝鋼、郭傳華等英雄的事跡不僅被授予縣級榮譽,更在省、市層面獲得嘉獎,彰顯了各級政府對見義勇為行為的高度重視。強化資金保障。在南京市浦口區委政法委的對口支援下,縣財政設立專項基金,按照《陜西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對見義勇為者給予獎勵,如郭傳華獲省級見義勇為獎勵,程龍、朱方庭等也得到政府及時表彰和獎勵。注重后續關懷。鎮安建立“英雄檔案”,對因見義勇為受傷或犧牲的英雄家庭進行長期幫扶。例如,陳芝鋼、謝忠峰重傷后,政府協調醫療資源全力救治,并協助其家庭解決生活困難,真正讓英雄“流血不流淚”。
這一系列制度設計,既是對英雄行為的肯定,更向社會傳遞了“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鮮明導向,激發了群眾參與平安建設的積極性。
民風育德:崇善尚義,讓美德浸潤人心
鎮安自古民風淳樸,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深植于百姓心中。近年來,當地以“安寧鎮安”為抓手,通過榜樣引領、文化浸潤、家風培育,將見義勇為精神融入社會治理,形成了“人人崇德、戶戶尚善”的文明新風。
榜樣力量,引領風尚。鎮安縣注重挖掘和宣傳凡人善舉,讓“平民英雄”成為社會焦點。朱方庭洪水中勇救聾啞人、張永紅兄弟寒夜營救落水司機、段傳進為救同伴獻出生命……這些事跡通過媒體報道、道德講堂、文藝演出等形式廣為傳播。英雄們的身影,讓“見義勇為”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激勵更多人挺身而出。
文化浸潤,厚植土壤。鎮安將見義勇為精神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相結合。高峰鎮漁坪村將張永紅、張秘的事跡寫入村志……這些舉措讓英雄精神融入鄉土文化,成為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
家風傳承,筑牢根基。在鎮安,許多英雄背后都有良好的家風支撐。郭傳華作為黨員、組長和片長,始終以“中心戶長”的責任要求自己;吳相培、楊清山在救援中展現的果敢,源于黨員“關鍵時刻沖得上”的信念。家風與社風相互滋養,形成了“一家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傳統。
英雄輩出:危難時刻,平凡人書寫不凡
在鎮安,見義勇為不是偶然的個體行為,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自覺。近年來,全縣涌現出省級、市級、縣級見義勇為模范11人。他們身份各異,卻共同書寫了震撼人心的壯歌。
火海逆行,陳芝鋼得知鄰居房屋失火,毅然沖入火場,屋頂椽木斷裂致其重傷,但他仍鼓勵村民堅持滅火,他被評為“陜西好人”;街頭擒兇,程龍面對搶劫金店的歹徒,飛身撲倒嫌疑人,協助警方迅速破案,展現了公民與違法犯罪斗爭的決心;激流勇進,朱方庭在洪水中營救聾啞人,用血肉之軀對抗湍流,詮釋了“舍己救人”與“扶危濟困”的中華美德。
這些英雄中,有普通村民、保安、村干部,甚至年過六旬的老者。他們用行動證明:英雄并非天生,而是源于內心的善良與責任。
平安成果:共建共享,繪就和諧畫卷
鎮安的見義勇為精神,不僅挽救了無數生命財產,更推動了平安建設的縱深發展。近年來,全縣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23%,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四年位居全市前列,“平安鎮安”成為一張亮麗名片。
群防群治,織密安全網。鎮安創新1844治理模式,將見義勇為精神融入基層治理。郭傳華作為網格長、中心戶長,既是救人的英雄,也是矛盾調解的能手;吳相培、楊清山在救援中展現的協作精神,正是鎮安“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縮影。
德法并重,夯實法治根基。鎮安堅持“以德育人、以法護航”,將見義勇為表彰與法治宣傳相結合。每年開展“平安建設宣傳月”活動,通過典型案例普及法律知識,引導群眾既敢于“路見不平一聲吼”,又懂得“依法維權不逾矩”。
產業興、民風淳、社會安。見義勇為精神的弘揚,為鎮安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營商環境優化吸引企業落戶,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旅游,“平安”名片已成為鎮安寶貴的無形資產。
精神賡續,照亮平安之路。鎮安見義勇為的故事,是一曲平安建設的贊歌,是一幅英雄與百姓共繪的畫卷。在這里,見義勇為不是孤立的閃光,而是制度保障、文化滋養、民心所向的共同結果。當陳芝鋼等英雄挺身而出時,他們身后站著的是一個珍視美德、守護正義的社會。
當制度為義舉撐腰、當尊崇成為常態,英雄的每一次挺身而出就不再是新聞里的閃光,而是人人可學、代代相傳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