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1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發布2025年10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35.13萬億元,同比增長8.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37.72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今年前10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0.9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增加14.97萬億元。
“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持續為經濟回升向好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有業內專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未來央行將繼續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保持對實體經濟的較強支持力度。
政府債券企業債券支撐社融
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37.72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今年前10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0.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83萬億元。
“國債和特殊再融資債券等政府債券發行進度較快、企業債券發行熱度較高,均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形成重要支撐。”市場人士表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政府債券累計發行規模約2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萬億元,企業發債融資也高于去年同期。另外,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從去年的1萬億元擴大至1.3萬億元,首發時間比去年提前約一個月,發行完畢時間也相應提前,體現出財政對經濟增長及需求拉動的支持,也帶動了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
上述業內專家認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需求不足的挑戰,通過加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能夠支持重大項目和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助力擴大需求、支撐經濟。同時,不少政府債券用于置換融資平臺債務、清理拖欠企業賬款等,實際上是政府部門適度加杠桿幫助企業和居民部門穩杠桿的過程,有助于緩解經營主體資金壓力、減輕債務負擔,為經濟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日前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強調要科學看待金融總量指標。
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創新,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從過去更多依賴銀行貸款,轉變為綜合運用債券、股票等更豐富的市場化融資方式。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在今年以來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除貸款外的其他融資方式占比已超過一半,如果只看貸款這個單一金融指標,很難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全貌。
用社融觀察金融總量,能更清楚地看到資金支持的整體力度,也能了解不同融資方式的構成,對于宏觀研究及市場分析都能提供更可靠的參考。
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10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70.61萬億元,同比增長6.5%;今年前10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97萬億元。在貸款規模合理增長的同時,信貸結構也在持續優化。記者從央行獲悉,10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5.7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4.97萬億元,同比增長7.9%,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業內專家表示,金融是經濟的鏡像,信貸結構的變化反映了實體經濟不同領域和行業資金需求的變動。近年來,隨著經濟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信貸結構也已較過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新增貸款投向看,近幾年與新動能相關的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速。
“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增長動能會由基建、房地產等傳統領域向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新興領域逐步轉換,反映在信貸方面就是信貸結構的變化,這既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自然結果,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的體現。”上述業內專家說。
此外,貸款利率繼續保持在低位水平。數據顯示,10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8個基點。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主要受到資金供求關系的影響。上述市場人士表示,近年來,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低位下行,說明貨幣條件比較寬松、資金供給比較充裕,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帶動下,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持續下降,為經營主體紓困解難、注入信心,不僅讓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生產研發、穩步發展壯大,也有助于激活消費潛力、暢通經濟循環。
政策積極效應會不斷累積
近年來,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和廣義貨幣M2增速總體上保持在8%以上,高于同期名義GDP增速約4個百分點,社會融資成本持續處于低位,利率水平低于5%左右的潛在經濟增速。
業內專家表示,從量、價兩個維度觀察,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立場都是支持性的,為促進物價合理回升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也要看到,根據理論和國際實踐經驗,貨幣政策通常存在一定的時滯,去年央行先后實施了四輪力度比較大的貨幣政策調整,今年5月份又推出了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效果還會持續顯現出來,政策積極效應也會不斷累積。
該專家進一步表示,貨幣政策雖然還有一定空間,但邊際效率已明顯下降。過度放松貨幣金融條件可能產生的一些負面效果也需要關注。比如,資金空轉、資本市場波動加大等。未來要繼續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保持對實體經濟的較強支持力度。
央行在《報告》中明確,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提到“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
“當前物價低位運行是供需兩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也需要發揮宏觀政策的組合拳效應,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上述市場人士認為,要逐步轉變宏觀調控思路,從過去高度依賴投資的發展模式更多轉向促消費、惠民生。供給端要著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改善供給結構,推動低效、無效供給市場化出清。需求端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向民生、社會保障、低收入群體傾斜,同時加快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實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