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基地采摘蔬菜。資料圖片
扶貧樣本
以搞產業引導村民通過勞動脫貧致富的扶貧方式,讓村莊收獲的不僅是財富,還有久違的生機與活力。
在對口幫扶陽江、茂名兩市貧困村的過程中,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珠海結合兩地農村特點,將陽江、茂名定位為珠海的菜籃子基地,并依此設計了在做好民生幫扶的同時,發揮市場作用搭建產業基地,重點提高被幫扶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從而為這些貧困村徹底脫貧找到了新路子。在全省探索“一主四化”產業扶貧的實踐中,珠海在陽江、茂名的嘗試具有典型的樣本意義。
●南方日報記者 劉進 胡念飛
產業基地助村民增收1/3外出勞動力返鄉
過去,村內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超過600人。自兩個基地建成以來,該村已有1/3外出勞動力返回村內就業。
歲末年初,是南方豆苗上市的季節。
信宜北界鎮學地村村口,十幾個村民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挑選著剛從地里采摘回來的新鮮豆苗。他們大多年齡在60歲上下,雖然手里忙個不停,口中卻是有說有笑,有的身后還背著熟睡的孩子。他們摘菜不是為家宴或是村宴做準備,而是在“上班”。自從村里成立合作社以后,每天進社打工的村民少則十幾個,多則近百人。“按重量算錢,一斤三塊,一天下來一個人最少能掙五六十元。”
貧困戶王槐丹是個快手,由她創造的一天63斤的記錄至今無人企及。最近一段時間,她的心情特別好,因為馬上就要搬進剛建成的兩層新房了。而一年前,因為老公發生交通意外,王槐丹當時感覺整個人都要垮掉。“幸虧有了蔬菜基地,家里才渡過了難關。”王槐丹說。
王槐丹口中的蔬菜基地,是珠海市氣象局對口幫扶學地村后,在該村搭建的第一個產業扶貧基地。過去一年,憑借在蔬菜基地打工,王槐丹每月可為家里增收2000余元,加上家中有一畝地通過合作社入股基地,每年租金收入又添900元。除此之外,她還從蔬菜基地免費獲得了種苗、技術,在自家地里種出來的蔬菜也由公司托底包銷,種植收入較以前也增加了不少。
目前,全村50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都像王槐丹一樣加入了合作社,而受產業基地帶動影響,學地村全村365戶農戶加入合作社,開展保底收購式的蔬菜種植。除了蔬菜種植基地,扶貧單位再次挖掘當地林地資源優勢,從茂名當地引進一家龍頭企業搭建了第二個產業扶貧基地——檀香樹種植基地,目前已直接帶動全村近一半農戶實現增收。
合作社和產業基地的輻射影響還在繼續擴大。過去,學地村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超過600人。自兩個基地建成以來,該村已有1/3外出勞動力返回村內就業。
臨近中午,“忙碌”的村民們陸續返家,看著還在田埂上拍照的記者,有村民遠遠地笑著說:“下班啦。”
訂單式生產 定點化銷售
基于“產業與民生并重、幫扶與合作結合”的珠海產業扶貧實踐,通過流通、銷售等市場的開辟和拓展,不僅實現了產業扶貧空間和內容延伸,也真正將產業扶貧提升到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層面。
通過挖掘本地資源,打造特色產業,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學地村脫貧模式,在珠海對口茂名、陽江其他幫扶村中正在不斷復制,同時還結合當地特點不斷創新。
在高州沙田鎮六連村,在整合土地建設大棚蔬菜基地吸納村民就業的同時,幫扶單位珠海市安監局還直接出資50萬幫助59戶貧困戶入股基地企業,貧困戶在土地租金和打工收入之外,每年還可根據企業盈收情況享受分紅。
在陽春馬水鎮石下村,幫扶單位珠海市香洲區引進專業的農產品銷售公司和投資公司,與農戶三方共建產業基地,以“訂單式農業”的發展模式,已經帶動超千戶農民增收。
……
截至目前,珠海已在兩被幫扶市建成農業產業基地32個,直接帶動農戶34933戶(其中貧困戶4817戶)參加特色農業生產。而依托產業基地,幫扶地區的村民和村集體收入均呈現出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珠海對口幫扶茂名、陽江兩市80個貧困村(合6萬戶、26萬人),村民人均純收入、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了9321.79元和7880.5元,比幫扶前增長190%和292.09%。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6.15萬元,比幫扶前增長812.81%。
然而,珠海產業扶貧實踐的空間和影響,并不局限于被幫扶貧困地區范圍內。
在珠海市區,近兩年,出現了一批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專業市場、產品直銷點和銷售專區。在這些“特批”市場中,來自被幫扶地區的新鮮農產品,每天都會吸引不少當地市民前來搶購。
這些流通、銷售市場渠道的開辟和拓展,不僅實現了產業扶貧空間和內容延伸,讓幫扶地地區民眾同享扶貧成果,也真正將產業扶貧提升到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層面。
產業與民生并重幫扶與合作結合
“平臺是基礎,市場是導向,基地是載體,和諧是目標。”而所有這一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以政府為主導,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
在以構建現代農業推進產業扶貧的時代命題下,珠海實踐為何能夠實現重大突破?
珠海市扶貧辦主任陳振毅將珠海的產業扶貧思路歸結為這樣一組關鍵詞:搭平臺、找市場、建基地、搞產業、促和諧……這組關鍵詞正是我省產業扶貧“一主四化”基本理念的核心所在。
在他身后的團隊看來,珠海在推進產業扶貧的過程中,主要解決了四大問題。即,解決了跨區域扶貧如何將點到點與面對面相結合的問題;解決了如何引導市場、社會力量向貧困地區傾斜的問題;解決了企業、集體與農戶之間利益關系如何平衡保障的問題;以及扶貧產品出路的問題等。
推進產業扶貧中,珠海先期進行了多次摸底調研,最終確定了“產業與民生并重、幫扶與合作結合”的總體思路,以市場為導向,構筑了從生產、流通、銷售到服務等多位一體的產業化幫扶對接模式。
在具體實踐中,依托扶貧團隊搭建統籌平臺,在幫扶地與被幫扶地之間,于市一級層面統籌產業幫扶與合作,引導市場、資金、人才、信息和技術等要素向陽江、茂名流動。同時,騰出市場空間,組織珠海和周邊地區農產品流通企業從生產、流通到銷售環節全流程對接扶貧產業基地,通過定點采購、“訂單式”購銷等形式,將市場份額直接落實到產業基地的產品銷售中,為被幫扶地區農產品進入珠海等珠三角地區甚至港澳地區市場打開了通道。
“平臺是基礎,市場是導向,基地是載體,和諧是目標。”而所有這一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以政府為主導,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
最近幾天,學地村大禮堂里愈發熱鬧起來。為辦好自己的新年晚會,村民們在做著最后的彩排。在學地村村支書陳勝有看來,以搞產業引導村民通過勞動脫貧致富的扶貧,讓村莊收獲的不僅是財富,還有久違的生機與活力。
◎知多點
扶貧產業基地三種模式
在扶貧工作中,珠海各對口單位發揮幫扶雙方比較優勢,主要以三種模式推進產業基地建設,分別是:
●對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貧困村,整合提升其原有產業基礎,幫扶成立合作社,發動農戶(含貧困戶)參與建設基地。同時,引進企業對接基地,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以合作社為主導,帶動農戶適度規模經營;
●對沒有產業基礎,但資源和環境條件較好的貧困村,幫助引進企業投資建設示范基地,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以企業為主導,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實現增收;
●對產業基礎一般,但環境條件較好的貧困村,幫扶單位發動農戶成立合作社。同時,引進企業按照訂單要求建立基地,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貧困戶以訂單方式發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