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玉金展示貸款合同和借款憑證。陳玉萍 攝
昨天下午,在金山呂巷鎮的上海施泉葡萄專業合作社,上海農村商業銀行金山支行向合作社帶頭人盧玉金發放了100萬元貸款。現場還有其他4位貸款申請人拿到了總計228萬元的4筆貸款。
這是繼 《上海市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實施辦法》在上月出爐后,本市發放的第一批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此舉被視作是深化農村土地改革最重要內容之一,將彌補過去土地流轉市場只有轉讓、轉包而沒有抵押的缺陷。從某種意義來說,農村土地真的可以“入市”了。
“農村土地經營權可以抵押,就意味著終于獲得了市場認可,經營權價值被激活。”上海有關農業專家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此后全國各地積極醞釀、加速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類貸款試點。今年2月28日,《上海市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實施辦法》 開始實施,對基層試點進行規范指導。根據這一辦法,農業生產者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承包關系和農業用途的條件下,可將農村土地經營權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抵押人的角色可以是農戶、農民合作社,也可以是家庭農場、專業大戶。下轉◆4版(上接第1版)
試點最大的突破在于,上述抵押人不管是通過家庭承包方式獲得的土地經營權,還是通過流轉方式取得的土地經營權,都可以進行抵押貸款。
記者注意到,金山區獲得首批抵押貸款的貸款人,包括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等經營主體,他們經營的范圍也涉及水稻、蟠桃、葡萄、火龍果等多個品種。他們都是通過流轉獲得了土地經營權,再拿出一定的土地面積進行一年期經營權抵押。金山區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指導站站長王慶華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家庭承包戶的土地都只有三五畝面積,而通過流轉獲得經營權的經營主體,都是擁有幾十畝、上百畝面積的家庭農場主或合作社,后者對貸款的需要更迫切;此番新政的一個重大利好,就是有利于推動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盧玉金告訴記者,合作社自營基地有300多畝,主要種植優質葡萄。近年來,合作社每年投入資金都在300萬元以上,基本是依靠以往的利潤積累來擴大再生產,所以發展的步子有點慢。
今年初,在金山區農業部門指導下,施泉合作社拿出了89畝的土地經營權進行申請,沒想到,很快就拿到了100萬元抵押貸款。有了這筆錢,合作社今年將著手改良大棚設施、維修滴水管等,同時還將在營銷上增加投入,進一步打響“施泉葡萄”品牌。
第一批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能在金山呂巷鎮發放,并非偶然。一來,呂巷鎮早在2011年就成為了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去年基本完成了確權頒證。二來,近年來,本市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的規范流轉,金山區積極實踐,取得較好成效。由此也為金融部門開展“三農”金融服務創新奠定了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以往對于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金融機構認為的一大難點,就是土地經營權的價值及地上物的價值難以評估。而這一次,呂巷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和鎮經濟管理事務中心聯手進行估價,并出具估價建議書。而且,為了降低風險、保證規范,借款人只有拿到區縣農業部門的抵押登記證,銀行才會最終考慮發放貸款。 (記者 黃勇娣 通訊員 寶福民 范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