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0日消息(江蘇臺記者丁鳳云 劉雨薇)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這兩天,由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聯合滴滴出行,和手術預約O2O平臺“名醫主刀”,推出的“一鍵呼叫醫生,隨車上門咨詢”免費服務,正在南京、北京、上海、杭州四個城市展開。用戶可以通過“滴滴出行”APP呼叫,距離最近的“滴滴醫生”將第一時間上門問診,而且還會贈送免費的健康藥箱,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多名專家醫生也參與其中。
不用跑去醫院排隊等候,醫生坐著專車上門問診,不但免費,還送醫藥箱,聽著挺誘人。但根據衛計委在《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中的規定,職業醫生只能在醫療機構做診斷、開處方,換句話說,上門問診的醫生只能提供健康咨詢,卻不能治療疾病。那“上門就診”還有意義嗎?“滴滴醫生”究竟是醫療創新,還是營銷噱頭?
在滴滴出行的APP中,會看到一個“叫醫生”的選項,點擊請求以后,會有后續的一個服務流程,滴滴再送醫生上門服務。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全科醫生李旻瑤這天上午接診了3例預約患者,分別是腸胃不好、有感冒癥狀和腰腿疼痛,經過初步上門看診,這3名患者將被接到醫院本部做進一步診治。
李旻瑤說,他們是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還是有一些區別,相當于在診療的第一線,到他那里先判斷他有沒有必要再到專科醫生那里去檢查,再去診治。就是充當這個角色。
當然,醫生也不是想約就能約的,李旻瑤說他們要先和患者電話溝通,情況緊急的依然建議對方撥打120求助,需要儀器輔助診治的,也會提前告知:“因為有的病人真的比較緊急的情況,沒辦法,這個不能代替120的。如果說我們覺得可以上門幫他解決一些問題,包括后期做一個分級診療的活動,我們會到他那里去。有些人真的沒辦法出門的話,其實我們主要就是為這一部分人來服務的。”
在衛計委的規定中,只有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職業醫生只能在醫療機構做診斷、開處方,除此以外,只能提供健康方面的咨詢,所以準確來說,上門醫生只能提供咨詢,決不允許開展醫學診斷治療,滴滴總部公關部蔡婧嫣說,他們做的就是叫車替代了掛號:“可以理解為20幾個掛號放在了移動的車里,掛號的方式變成了叫車。目前沒法把拍片驗血、這部分需要去醫院醫療的東西還是沒有辦法搬到車上來。如果建議去醫院作進一步治療,這部分可能可以走綠色通,后續在醫院進行完。
突發不能上門,診斷不能完成,在采訪中不少市民對此并不看好:“網上掛不是挺方便的嘛,有些專家號很難掛的。有這個需求得看去哪個醫院,實用性不是很高。”
“醫療上門服務”只提供咨詢和診斷,到底能不能治好病?這種模式又能不能顛覆“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的困局?其實,“滴滴醫生”這一新生事物,既存在不少質疑的聲音,也有一些讓人困惑的地方,亟待厘清。
問題一:醫生本來就很忙,上門問診還要花不少時間在路上,提供上門服務后,原本稀缺的醫療資源會不會更緊張?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醫生張發明認為,技術服務多元化,這種方式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價值,雖然說醫療資源緊張,但是不是說所有都達到不可挖掘的程度,第二點就是說不可能針對所有人都這樣,那不可能實現,對于少部分需求,少部分適合的對象完全是可以的。當然,這個服務就不是普通的服務。
問題二:醫生上門就診,費用該怎么計算?阿里健康公關經理胡楠表示,目前只是試行,未來專家出診會考慮醫生的報酬問題。
胡楠說,名家名院的醫生本身都是很忙的,這次免費上門的服務,相關的費用是由院方、我們還有名醫主刀來共同的把它覆蓋掉,從目前的反饋來看,其實醫生還是很愿意參與這種新型的服務模式的。
問題三:現在看病,都是檢查先行,醫生拎包上門不能用設備檢查,能解決問題嗎?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醫生張發明表示:我的個人網頁里面是230萬人次的訪問量。比如說病人在我這里疑難情況,治療回去了以后,他很遠,云南啊廣西啊,再來看一趟,醫療成本遠遠低于路上的成本,這種情況下,當地做個檢查,發個照片發給我,就解決了。不是說一棍子打下去,所有人都行,所有人都不行,這都是不適合的。
由此看來,在“上門醫療”,或者說“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過程中,可能還需要有一些規范、標準及時出臺,比如患者隱私的保護、醫生在什么情況下不能繼續上線服務等,都需要明確,防止錯誤診斷、延誤病情,引發醫療糾紛。不過,任何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都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既然已經研發出“互聯網+出租”、“互聯網+醫療”模式,接下來,對應的“互聯網+監管”的模式也需要創新和完善。我們也期待,進一步的配套服務和監管措施,能夠盡快出臺,讓“互聯網醫療”使用者能夠用得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