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未來5年,醫藥工業仍有望保持10%以上的“超速”增長,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4萬億元,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最具爆發力。
10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發布。意見明確,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到2020年基本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
文件指出,落實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市場調節價政策。進一步完善藥品采購機制,發揮醫保控費作用,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
對此,中信證券分析認為,加快落實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市場調節價,有利于民營醫療機構針對不同層次市場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提升盈利能力。而完善藥品采購機制,尤其是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有利于通過市場競爭促進仿制藥的品質提升、創新研發等,對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企業長期利好。
國開證券證券投資部執行董事吳琪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價改將促進醫療領域價格有升有降,比如提高醫療服務人員費用、服務運營費用,降低藥材、耗材的費用,使收費結構更趨合理。
據記者了解,藥品價格改革文件已經落地。7部委聯合制定的《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于今年5月份正式下發。自2015年6月1日起,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外,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藥品價格。對此,銀河證券發布報告稱,取消藥品定價,是破除計劃經濟價格管制的重要一步。藥品市場價格行程中,由于醫保基金是藥品費用的主要支付者,會加大醫保話語權,參與醫保控費的PBM企業將直接受益。
中國市場調研網最新發布的《中國醫藥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15年-2020年)》認為,根據醫藥行業“十二五”規劃16%的增長目標測算,醫藥行業未來3年-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有望保持在15%左右。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統計快報顯示,2014年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553.16億元。《證券日報》記者據此測算,到2020年,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4萬億元。有消息稱,工信部要求,擬于今年編制完成的《醫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將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確定為實現重點突破的領域。
未來醫藥工業發展重點,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吳琪認為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醫療器械、醫療設備制造領域提高國產化率、提升技術含量方面下工夫。二是隨著生物技術及基因組學等基礎學科的不斷發展,催生了利用人體自身免疫功能治療疾病的新領域,生物醫藥的迅猛發展就是這個新潮流的一個具體體現。但我國目前還缺乏一個完整的產業機制,研究成果的轉化、資金的配套等都處于比較初級的狀態,這些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在藥品零售、醫院運營、疾病數據采集等方面加強推進信息化管理,產業信息化與提高營運效率以及醫藥服務水平密切相關。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發布的數據統計發現,醫藥工業近十年來一直處于超速發展狀態。從總量上看,規模以上企業2009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2013年突破2萬億元,四年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為12355.61億元,同比增長8.91%,高于全國工業整體增速7.51個百分點。從發展增速來看,2013年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9%,2014年是12.5%,今年上半年是9.9%。今年上半年的增速雖然是十年來首次回落至個位數,但較今年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3%)仍高出了3.6個百分點,是全行業工業增速中最高的。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吳海東表示,目前醫藥行業經濟運行發展正在進入新常態,醫藥企業需要換檔不失速,也需要直面所遇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