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李棟
可穿戴設備市場,永遠不缺炒作者和野心家。近日,小米手環79元的價格讓業內一片哀嚎,甚至有激進者將小米形容為蝗蟲:做一個行業毀一個行業。誠然,79元足以讓深圳山寨手環廠家再次顫抖,但還不足以撬動14億美元的整體市場,換句話說,下一個可穿戴式設備的巨頭,將會誕生在傳統行業。
與大張旗鼓造硬件的互聯網企業相反,有兩家做鞋的企業異常低調。早在2006年,耐克與阿迪達斯便先后進入可穿戴式設備市場,前者與蘋果合作主推Nike+、FuelBand手環系列,后者則打造自家的Micoach明星產品,比如今年大放異彩的智能足球、Micoach跑步套件。
事實上,這些偏向運動、健身類的小玩意銷量很樂觀:耐克官方宣布旗下Nike+平臺中的用戶數量達到了2800萬,FuelBand手環銷量占到可穿戴健身追蹤器總銷量的10%。
有趣的是,耐克和阿迪達斯這兩家企業,似乎并不重視自家旗下的智能硬件項目,它并沒有像球鞋、服飾那樣投入大筆營銷資金,而僅僅是在零售渠道鋪貨了事。這恰恰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兩家企業僅僅將可穿戴智能設備作為硬件載體,利用其普及自家的智能健身教練、健康數據分析等軟服務,成功抓住了這個垂直市場人群。
但縱觀互聯網企業的可穿戴設備,依舊是千篇一律的健康監測、運動計步等,仍處于比較原始的初級階段,某種程度上甚至還不如App應用,起碼后者利用手機上的GPS、陀螺儀,就能零成本實現這些功能。在同質化嚴重前提下,真正的突破點是平臺服務——譬如心率血壓監測等醫療健康功能,或者是根據用戶健康數據量身定制的健康教練等服務。
毫不夸張地說,可穿戴設備將來會是服務競爭的時代,只要能對海量的用戶數據做出分析處理,并及時打造相應的軟服務,必定會出現下一個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