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按照全市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統一部署,成都各區(市)縣從群眾關注焦點、百姓生活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在統籌城鄉的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創新突破,亮點頻出。
在深化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方面,青白江區創新建立了項目咨詢制度、后期管護制度提高村級專項資金使用績效,郫縣安德鎮各村(社區)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全過程參與村級專項資金項目,大邑縣通過完善公示機制提高村級專項資金使用績效,新都區則實施村級公共服務專項資金項目標準化標識管理,都取得了實效。
在創新農村新型社區自治管理機制方面,雙流縣推行了“1+3+1+N”社區自治管理新模式,都江堰市則創新自治管理,推進城鄉物業管理全覆蓋。
“貼上標識之后,村級公共服務專項資金的錢用到哪了一目了然,大家心里也一清二楚,沒得話說。”新都區龍橋鎮瑞云社區27社的居民萬金田指著溝渠邊新裝上的一塊牌子說道。
萬金田說的正是新都區村級公共服務專項資金項目標準化標識管理的一個具體項目。新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村公資金的使用越來越多,回答居民疑問、讓群眾對村公資金的使用滿意,成為社區推進改革工作的頭號任務,貼上標識,村公資金的使用從“隱形”到“顯形”成為直觀有效的辦法,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據悉,目前,新都區13個鎮街的217個村(涉農社區)已全部為村公資金使用項目貼上了標識。
“貼標簽、寫名字”
村公資金使用更透明
新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村級公共服務專項資金投入使用以來,對各村社特別是一些基礎條件較差、想改變現狀卻苦于資金缺乏的村社來說,在解決交通、水利、公共服務用房等群眾急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起到了很顯著的成效。但隨著村公資金一年比一年多,“錢到底用到哪兒去了”也成為很多群眾越來越關注的話題。
要想東西看得見,就得讓它有名片。新都區龍橋鎮瑞云社區最先萌發出給項目“貼標簽、寫名字”的想法,并將看得見的路、橋、溝等基礎設施和看不見的保潔、巡邏人員等專項資金項目,都貼上“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標識”。
“為了使村公資金更加透明,我們決定使用貼標識這一方式。”該社區主任郭良義說,“哪怕只出了一分錢,也要貼上標識標明使用了村公資金,讓老百姓一目了然。”
“我們每年的村公資金使用大概分為社會管理類、文化活動類、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類,不管哪一類的使用,我們都堅持貼標識。”郭良義說,“貼這些專門標識,就是讓老百姓感到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工作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是虛的。只要貼了標識,老百姓就有權監督,有權管理。”
更直觀、易監督
資金去向一目了然
村公資金究竟在哪一項目中使用,必須通過議事會表決通過后才能定,這已是居民們的共識。既然村公資金使用已是大家商議后的決定,那么還有貼標識的必要嗎?這一問題,還得社區居民來回答。
“我們社區面積大,人又多,每年村公資金都比一般社區多,貼了標識我們就更清楚資金的使用去向了。”1社的居民謝明伍說。
“以前,每年社區都要張貼(村公資金使用)公示,但是貼標識后,更加直觀。”6社的居民王繼康說。
“去年,我們社對溝渠進行了維護,用的就是村公資金的錢。因為我看到旁邊立的牌子了。”萬金田告訴記者。采訪中,大多居民對標識的使用很滿意;也有少部分表示無所謂,他們信任議事會的監督。
瑞云社區是由瑞云、筆架、肖家三村合一的大型涉農社區,有5324人。因此每一年村公資金都較一般社區多,去年50萬,今年61萬。在資金使用上,社區尤其注意公開透明,也得到了居民們的認可。
新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通過項目“標簽公示”這個辦法,也轉變了基層干部和居民思想觀念,讓居民參與和知曉村公資金使用的渠道得到擴寬,從而真正把居民的意愿作為項目建設的依據,確保了居民的資金居民自己說了算。
群眾自主 雙流109個新型社區
推行“1+3+1+N”社區自治管理新模式
從雙流縣城出發,沿雙華路一路前行,當行駛至與西航港大道交界處時,一座紅白鑲嵌墻體的居民住宅區特別顯眼,這是西航港街道九龍湖社區空港四期新型社區。平整的路面、整齊的綠化和各種現代化設施,小區內的管理井井有條,和城里的任何一個運行良好的社區并無兩樣。但是,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這是一個住著2736戶5035人的農民安置小區。
這個小區還是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一個縮影。成都商報記者獲悉,雙流縣通過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已探索出了以民主化管理、多元化籌資、市場化經營、精細化服務、市民化培育“五化”為主要內容的新型社區自治管理模式,并初步實現了小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這也獲得了《小康》雜志“中國十大社會管理創新”獎。目前,雙流縣已建成這樣的新型社區109個(其中100戶以上小區85個),面積767萬平方米,入住農戶5.87萬戶、17.08萬人。
“這里住起安逸哦,上下樓有電梯,安全有保安,休息區有花園和健身器材,跟以前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居民鐘世福老人很感慨。
伴隨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雙流縣也有大批農民走進城市成為新市民。如何讓他們擁有配套完善的居住環境,享有便捷實惠的配套服務已成為一道重要課題。
雙流縣的做法是,將農民安置小區與城市社區接軌,創建新型社區,全面開展了以民主化管理、多元化籌資、市場化經營、精細化服務、市民化培育“五化”為主要內容的新型社區自治管理,大膽探索并積極推行“1+3+1+N”的組織體系管理架構,社區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等方面有了顯著變化。
所謂“1+3+1+N”組織體系模式,就是雙流在每個鎮(街道)選擇1個已建成的農村新型社區,率先開展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以議事會、監委會、管委會為自治主體,以小區樓棟(片)長為輔助,以其他社會組織為有效補充的組織體系模式,對小區進行管理,讓居民充分發揮自主作用,由此實現新型社區的居民自治管理新模式。
雙流縣委統籌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形成小區的長效管理,雙流還建立了“一章兩制”、“一戶一冊”、“一月一議”、“一事一評”管理機制,逐步實現了“民事民議、民事民定、民事民辦、民主監督”。不管是生活環境,還是新型社區住戶們所享受的社區居民權益保障、社會服務,都與城市社區住戶實現了等同。
都江堰市創新自治管理
推進城鄉物業管理全覆蓋
去年,都江堰市組織市級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街道)在全市推進物業管理全覆蓋工作。目前,都江堰市農村散居院落、老舊(三無)院落、商品房小區、新居區、農集區五類共1821個小區院落物業管理覆蓋率達100%。
談到具體做法時,都江堰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主要是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開展民主自治管理、院落環境治理、網格服務管理、常態化機制建設等多項工作,充分發動群眾開展以“四清”、“五亂”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活動,改善優化農村居住環境。同時,強化對散居院落綜合治理過程中的問題和矛盾分析梳理,并開展文明禮儀、衛生健康、就業技能等教育培訓活動,提高群眾文明素質和就業能力。記者 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