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過去的2014年中,我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總任務,在新常態中奮發有為。1月20日,記者從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65.40億元,同比增長10.9%。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1.03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6531.86億元,同比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6672.51億元,同比增長10%。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8750.14億元,同比增長11.1%,占GDP的比重為61.3%。
2014年,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來之不易。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智奎在發布會上稱,成績不錯的原因,緣于我市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同時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搶抓機遇。具體可以總結為“見勢早、路子對、步子穩、措施實”。
見勢早,我市努力掌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從2013年下半年起,市委堅持每季度開一次市委常委會分析經濟形勢,由市委書記孫政才親自主持,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專題調研。市長黃奇帆多次召開專題會、現場辦公會,及時研究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做好調度和安排。
路子對,我市嚴格遵循和落實國家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進一步細化了相關配套措施,促進各區域差異發展、特色發展,避免了無序競爭。在發展動力轉換上,我市抓住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協同發展,向改革、開放、創新三大支撐要活力、要動力,同時著力防范風險,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關鍵。
步子穩,我市積極加強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基礎工作。如在一些產業項目已經發力的同時,不忘規劃新的產業集群布局,包括十大新興產業,就是在為我市經濟發展布局后續力量。
措施實,我市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和化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投資乏力時,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企業遇到困難時,加強調度;消費內需不足時,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張智奎稱,2014年,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2015年,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給予了重慶開放開發新的戰略機遇,加之全市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落實,重慶經濟增長有望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
我市經濟呈現4個“結構優化”
2014年,我市按黨中央、國務院“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要求努力推進各項工作,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新常態中奮發有為,全市經濟呈現4個“結構優化”。
1、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2014年,我市繼續突出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了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格局。其中,三次產業占比優化調整為7.4∶45.8∶46.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格局。
工業結構方面,電子制造業、汽車產業兩大支柱產業全面發力,產業鏈一體化加快發展,形成了“5+6+860”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1+10+1000”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提高到40%以上,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5%。裝備、材料、輕紡等傳統產業通過升級,去年也實現了10%以上的產值增幅。頁巖氣、機器人、物聯網等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服務業結構方面,我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2.3%,服務貿易增長25%。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6%。同時,我市實施了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保稅貿易、大數據云計算、跨境結算等“五大專項”,實現824億美元離岸金融結算,完成1602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
2、動力結構持續優化
2014年,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協同發力,有力地支撐了我市經濟增長。
投資方面,2014年,我市投資一直保持18%左右的增速。這主要得益于我市大力推進以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商務集聚區等40大項目群為核心的重點項目建設。
消費方面,全市社零總額增長13%。購物之都、會展之都、美食之都建設步伐加快,百億級商圈和市場分別增至10個和15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500億元,同比增長53%。
進出口方面,我市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擴大向東向西開放,構建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開放體系,進出口總額達955億美元。同時大力推進“渝新歐”鐵路口岸建設,擁有鐵路、航空、內河航運3種國家一類口岸,以及3個保稅區,形成“三個三合一”內陸開放平臺,周邊省市貨物中轉量占重慶港口貨物吞吐量5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106億美元,連續4年突破百億美元。
3、投資結構持續優化
2014年,我市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經濟發展基礎更加夯實。制造業投資增長21.5%,汽車、電子、通用裝備等產業投資增長40%以上。工業投資占比提高到31.5%,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占比分別為25.6%和27.5%,三大板塊布局更趨合理,增加了發展后勁。
融資主體更加多元化。2014年,我市出臺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啟動了交通、市政等13個PPP項目、總金額約1300億元。設立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增添發展動力,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科技、文化、旅游業等六大產業基金募資127億元。民間投資比重達到49.6%,提高了3.5%。
4、效益結構持續優化
我市努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同步向好,生態效益穩步提升。
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922億元,同比增長13.9%,與GDP、投資、消費、規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態勢一致。
在生態效益方面,我市堅持實施低碳綠色發展戰略,通過實施節能改造,工業能耗水平持續下降,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4%左右。全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別下降3%和2.5%左右,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記者 曾立 項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