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張素)6月5日是第44個世界環境日,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衛星遙感數據為中國—東盟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綜合摸底。
監測結果發現,根據對影響區域生態的光、溫、水和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綜合分析,中國—東盟區域可明顯劃分為9個類型。東盟地區光、溫、水條件優越,光溫生產潛力最高。中國內部生態環境狀況差異大,華南和西南大部分區域生態環境狀況良好,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狀況差。
據測算,中國—東盟區域森林總面積為503.4萬平方千米,其中東盟地區森林總面積為269.4萬平方千米,人均森林面積為4307.8平方米。
此外,中國—東盟區域森林總生物量396.8億噸,年固碳能力19.5億噸。“中國和印尼的森林生物量分別占區域總量的41.0%和34.8%。人均森林生物量最高的國家則是老撾和文萊。”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對中新社記者說。
李加洪注意到,中南半島北部和馬來群島的森林覆蓋率高,固碳能力最強,生態環境狀況最好。但中南半島大部分農田區域和農林混合區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固碳能力較低,需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結果還表明,中國—東盟區域農業生產強度總體較高,大部分耕地種植比例大于95%,主要糧食出口國有泰國、柬埔寨、越南和緬甸,泰國人均大宗糧油產量約為659.4公斤。
科學家還對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進行摸底,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瀾滄江—湄公河總徑流量達到4330億立方米,其中瀾滄江徑流量占全流域總量的11.1%。監測發現,流域流量具有下游豐于上游、左岸豐于右岸的特點,而位于柬埔寨境內北部的洞里薩湖對湄公河下游的洪水調節作用顯著。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所副所長李增元說,中國—東盟區域生態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差異顯著,“文萊、馬來西亞屬于人均生態資源豐富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
李加洪告訴中新社記者,免費對海內外發布相關數據,“科研人員可以據此做科學研究,相關政府可以據此制定宏觀政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