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4月6日電(記者 柴燕菲 秦辰 種卿)在中國民營經濟版圖上,位于長三角南翼的杭州地位不可謂不重。這座擁有中國1/10以上民企500強企業的城市,改革開放后涌現了宗慶后、魯冠球、徐冠巨等等實業“神話”,馬云、丁磊為代表的互聯網“奇跡”,以及如今數以萬計的創業型草根企業。他們在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史上,不斷書寫著有關杭州的不老故事。
杭州民營經濟基業長青的密碼是什么?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將其歸功為政商關系的積極作用。他表示,杭州一直堅持依靠民營企業唱戲,企業相信政府,政府像“店小二”一樣服務企業、改善環境,這一點杭州堅定不移,也是“親”“清”的具體體現。
杭州經濟三十年:政企攜手共舞繁華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六年,是杭州民營企業筑夢的三十六年。當市場經濟大門打開,無數農民、工人放下鋤頭走出家門,在杭州成為了草根“下海”大潮的第一批探路人。
29年前,還奔走在街頭推銷冰棒的宗慶后很難想到,他一手締造的娃哈哈集團,會在今天成為人們印象中民營經濟的“常青樹”。從一家校辦企業,到冒著巨大風險兼并杭州罐頭食品廠,再到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那個曾經的校工,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
已年過七旬、兩髻已有明顯銀絲的宗慶后,在談到企業成績時,總不忘強調杭州對于娃哈哈成功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杭州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重商、尊商的氛圍,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投資環境,而且一脈相承越做越好。”
1992年春天,杭州上城區重獎經濟開拓者,當宗慶后領到政府獎勵的10萬元獎金后,回到座位上的他默默擦起了眼淚。感恩,彼時起便存于其心中。
“我在全國各地都有企業,相對來說杭州是比較支持、關心企業的,而且環境寬松,與其他地方比更開明。”縱橫商海幾十年的宗慶后,說著自己的感受。這種對政府的信任與肯定,讓宗慶后對于未來也充滿樂觀。他說:“民營經濟正處于發展的大好機遇期”。
杭州市長張鴻銘表示:“杭州歷來一直鼓勵與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例如有些獎勵可能對于企業家來說并不多,但關鍵是表達政府支持民營經濟的態度,也是企業家們看重的。”
采訪中也有杭州企業家告訴記者,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最需要的環境是“政府懂企業、理解企業”,在這點上杭州一直做得到。
一部《太陽的后裔》,讓作為其制作方第二大股東的華策影視又“火”了一把。以其股價為例,伴隨該劇熱播,3月以來其股價從不足18元一路上漲至超26元,漲幅遠超大盤與同期其他影視股。
對于華策影視總裁趙依芳而言,如今回想,24年前來到杭州創業成為了她走向成功的起點。
1992年,趙依芳毅然離開體制大傘的蔭護,帶著幾件隨身行李來到杭州開辦影視公司。從5個人的團隊、一家小賓館里的兩個標準間起步,她用了13年成立華策影視,用了18年讓公司成為“電視劇第一股”,去年華策營業收入達26.5億元,同比增長近四成。
“我覺得杭州的‘環境’就像是沒有霧霾的空氣一樣。我經常跟北京的一些公司說,我在杭州,我的環境比你們好。”趙依芳說,雖然各地各有優勢,但是綜合起來還是杭州最好。她說,杭州的環境是全方位整體化的,管理、服務、產業集群到位,而且政府也是鼓勵企業去發展。
回顧二十余年的商海打拼,趙依芳說她最怕就是“領導聽不懂,還要告訴你應該怎么樣”。而在杭州,一直以來卻讓她沒有這種苦惱。“從一開始,我們要做事情,找領導匯報有人聽,報告遞上去有人收。你說你的設想,杭州的領導聽得懂。”
很難說,是民營經濟成就了現在的杭州,還是杭州成就了這里的民營經濟。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尊商重商的“傳統”,杭州民營經濟已經造就了一場“繁華”。
2015年,杭州市GDP達10053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第10個邁入萬億方陣的城市。其中,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5951.72億元,占比近六成。此外在“201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杭州55家企業入圍,連續第13次蟬聯全國城市首位。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杭州一直靠民營企業唱戲,它們也是杭州經濟的‘命根子’。”面對記者,趙一德說出這番話,也讓“馬云多次表態沒有杭州就沒有阿里巴巴”、“徐冠巨評價杭州是孕育企業家的沃土”變得不難理解。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曉波認為,多年來杭州政府層面通過對環境的“深耕”,使這座城市不僅涌現出了娃哈哈、吉利等千億級民營企業,更在細分行業中產生了許多“隱性冠軍”。它們又為這座城市未來經濟發展帶來了信心。
解讀“杭州思維”:“小二”理念精準服務
三十余年政商關系的“傳承”積淀,為杭州經濟達到富裕國家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礎。而如今,杭州對營商環境的全面發力升級,則讓人寄予更大期待的同時,有了更高的“養分汲取”的意義。
張鴻銘介紹,如今杭州政府層面對民營企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政府服務方式與理念上。“我們始終要求政府像‘店小二’一樣服務企業”。他說,做“店小二”就要俯下身子降低姿態做服務。而在這方面,該市也首先從領導干部層面做出了示范。
去年,杭州專門開展“市領導走訪服務企業專題活動”。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該市四套班子領導分組對283家重點企業進行了走訪對接,實地走訪企業119家,召開座談會93場。對企業反映的問題,當場明確責任單位,要求限期解決,確保件件有回音,成為了杭州的態度。
此外,杭州還專門建立服務專員制度,105位服務專員通過向企業寄送公開信、定期電話聯系、開展實地走訪等方式,與企業建立了“一對一”、“面對面”的緊密聯系。
據介紹,提供精準服務,全力以赴為企業排憂解難已經成為杭州各級政府的重要理念。而這樣的關懷,也讓企業實實在在得到了益處。
在浙江春風動力集團,其董事長賴國貴驕傲的向記者介紹起企業指揮中心。“通過物聯網改造,我們所有生產指令在指揮中心直接下達,并能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跟蹤和精準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物聯網項目一期已上線完成,相比以往人均效率能提升30%,設備利用率提升25%,庫存周轉提升50%。”賴國貴說,項目效益的發揮也得益于政府的幫助。
他說:“在我們轉型升級過程中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這個項目就是政府了解到我們正打算推動物聯網的時候,主動為我們做的匹配對接,促成了與力太科技的合作。并且政府將項目列為‘一號工程’,多次專門開會解決問題,大大加快了項目進展。”
與此同時,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也是杭州民企活力迸發的一大關鍵。
在杭州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高大靈活的工業機器人足夠吸引眼球。這家可為用戶量身定制具備國際領先水準的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的公司,也代表著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頂尖實力。
該公司副總經理任海軍介紹,公司5年前在杭州注冊,也是新松集團的“南方總部”。“公司選址杭州,既考慮到了地理優勢,也結合了杭州制造業發展需求,還與杭州市政府的引進和支持分不開。”
他用“高效”兩個字概括杭州的環境:“高效政府、高效工人。在公司成立過程中的許多事項,政府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耽擱,都在幫忙牽線搭橋,可以說無可挑剔。而我們也在用成績回報著這座城市。”
據了解,目前該企業產品可應用領域覆蓋汽車及零部件、電梯、工程機械、家電、醫藥等行業。在其技術支持下,老板、正泰、萬向等一眾杭州企業也得到了有力技術支撐,在轉型升級路上愈發有力。
杭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馬曉暉還介紹,近年杭州確立了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思路,與機器換人、騰籠換鳥等組成了杭州經濟轉型升級的“組合拳”。新動力的培育、新企業的出現,自然也帶動了傳統民營企業的轉型發展。
在杭州,政府對企業的“店小二”服務正衍生出越來越多的內容并漸成體系。
這種服務體現于想企業所想。每年杭州市都會根據企業需求組織數個引才團,與企業一同赴國外招攬人才。杭州還在美國硅谷設立海外工作站,為企業“招賢納士”。
這種服務體現于急企業所急。杭州發揮中小企業轉貸引導基金作用,累計支持1411家企業完成轉貸1788筆,轉貸金額120.9億元,幫助企業節省轉貸成本1.48億元。
這種服務體現于盼企業所盼。杭州市科委主任陽作軍說,創新創業浪潮下,杭州出現了大量無資金、無土地、無辦公樓、無地位的初創科技型企業,為此杭州專門出資成立多支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創新創業,支持建立81家眾創空間,建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為創客提供保姆式服務,不斷降低創業門檻。
在杭州,政府用“店小二”思維構建起的營商環境與政商關系,讓這里成為了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家心目中的“樂土”。
中國工業電器龍頭企業和新能源領軍企業正泰集團,此前將其太陽能產業轉移至杭州高新區(濱江)。而在企業落址杭州后,大到企業生產線的購置安置、政策和補貼的具體落實,小到企業食堂選址建設,高新區(濱江)政府的全力支持讓企業迅速走上了發展正軌。該區黨委書記詹敏說:“我們堅持圍繞產業鏈創新積極配置公共職能,支持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要通過政府努力讓優秀企業、產品走向世界。”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坦言來到杭州確是正確選擇:“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杭州是一樣的,政府部門都是來鼓勵你、支持你、幫助你,促進企業的提升。所以我們干制造、創品牌主要是源于‘相信’,對杭州政府支持企業的信任。”
政企看“親”“清”:助力民企再踏“風口”
面對經濟新常態與“十三五”的挑戰機遇,杭州的政府與企業,紛紛將“親”“清”看作了杭州民營經濟再踏發展風口的信心與基石。
張鴻銘說,杭州對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的堅持一直堅定不移,這些在杭州過往的實踐中都能看得到影子。他指出,杭州已經營造出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接下來也有信心做到總書記“親”和“清”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杭州,政府層面對“親”“清”的深化實踐已經展開。
杭州市經信委主任洪慶華介紹,杭州接下來將重點實施十大專項行動,以加快培育新產業、新經濟、新業態、新動能,及相關民營企業發展。具體包含精準對接服務企業專項行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專項行動、分布式光伏推廣應用行動、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專項行動、企業上云專項行動等。
以“精準對接服務企業專項行動”為例,杭州將通過精準對接服務重點企業與中小微企業,探索建立企業長效服務新機制。“該行動計劃在現有283家重點企業基礎上,優化調整重點服務企業,做到重點突出、分層次服務。同時以融資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創新創業服務為重點,不斷充實完善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內容。”洪慶華說。
“杭州將一如既往重視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持續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服務企業專項行動,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組合拳’,真心實意幫助企業減負減壓、排憂解難,努力為企業營造公平、公正、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對于未來,趙一德也作出了杭州的承諾。
如今,政府層面釋放的積極“聲音”,也在提振著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宗慶后告訴記者:“有的政府跟企業家接觸少,怕可能有說不清楚的關系。杭州一直要求更關心企業家。現在有了‘親’和‘清’的要求,相信杭州市政府和民營企業也一定能繼續走在前列。”
南存輝則表示,“親”“清”二字進一步明確了官商相處之道,給構建新型正商關系指明了方向。他相信,在此前的良好基礎上,杭州的民營經濟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而在專家看來,基于良好政商關系灌溉下的杭州民營經濟,將有望在“十三五”期間迎來新的“風口”。
吳曉波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整個社會需求還會有很大提升,中國社會基于小康水平之上的高品質需求還沒有真正爆發。而這一輪新的爆發會在未來幾年發生,在良好營商環境下著力發展具有高品質的產品和良好美譽度的品牌,將為優秀民營企業帶來重大機遇。”
說是機遇,即是動力。對于杭州民營經濟而言,一段新的征程又將開啟。
這是一段常青的佳話,也似一則長情的故事。回顧過去,杭州民營經濟在政府鼓勵支持下,通過市場競爭形成資源的最優配置,為各地提供了一種調和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的新途徑;審視當下,杭州對“親”“清”的提前發力與深化實踐,也為新常態下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厚經驗積累;而面對未來,讓民營經濟演繹不落幕的繁華,或許這座城市已經成竹在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