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是全年節日最多的一個月,正如民謠所言:“正月里來是新年,大節小節一串串”。丹鳳正月的節日風俗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奇特多樣,頗具地方特色,包括生產、生活、家庭、娛樂等諸方面的民俗。這些節日風俗的共同特點是“祈年”,反映了境內歷代勞動人民對未來幸福美滿生活的渴望和祈求平安吉祥的良好祝愿。但在某些方面還遺留著封建迷信的糟粕,應批判性的繼承,以除惡俗正民風。
破五節。正月初五為破五節,俗稱“破日”。正月初五黎明,家家戶戶婦女早起打掃衛生,把家中清掃的垃圾倒在十字路口,并在垃圾堆上插一炷香點燃,據傳除夕之夜殺了金韃子而不敢聲張,直到正月初五才清除血跡。破日節便由此而來。
人齊節。正月初七為人齊節。“七”與“齊”諧音,以示闔家齊聚、人丁興旺之意。古時,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必須于地廟前置一油碗,家中有幾口人,便在油碗內放幾條燈捻子。黃昏后,燃起燈火,徹夜不熄,此謂“長命燈”。嗣后,人們多在門首掛起燈籠,以示招魂。同時,晚飯必須吃餛飩,并在餛飩中下面條少許,面是拉魂面,餛飩是“回魂”。飯前由家庭的長者(多為年老的主婦)一一呼喚全家人名字,喚誰,誰必須答“回來了”。人齊后方可揭鍋開飯,此舉謂之“回魂”。初七這天,凡家人均不外出,這便是“七不出”之俗。
麻雀跑田節。正月十一為麻雀跑田節。據先輩老人說:正月十一這天早晨麻雀出窩特別早,成群結隊立于房檐下嘁嘁喳喳地亂叫,似在向人們示威要食吃。各家各戶早已預備好的米谷一把一把撒向庭院、房頂,并且邊撒邊念叨:“麻雀吃了我的米,今年莊稼不受欺;麻雀吃了我的谷,遠走高飛無蹤跡”。
老鼠嫁女節。正月十二俗謂老鼠嫁“女”的日子。據傳,過去人們在正月十二日晚向旮旯、墻角等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拋撒一些食物,還特意在水缸后面或箱柜底下放些杏仁,作為給“新郎新娘”的賀禮,意為“添箱”。孩子們在這天晚上,被大人們呵斥的早早上床睡覺,以使避免打鬧,影響“新婚夫妻”的洞房好事。
白頭粉面節。正月十三為白頭粉面節,又稱“楊公忌日”。這天婦女們停止一切針線活,相互串門嬉戲,猶如休假一般。俗傳這天誰若捉了針,將命苦一輩子。同時,無論媳婦、閨女都必須搽脂抹粉,著意打扮一番。據傳婦女們在這天上了胭脂后,便可白頭粉面,不長雀斑,一臉秀氣,永遠水色。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實乃“燈節”。元宵節是春節過后的一個大時節,實際上人們過完年后,就開始忙呼著做彩燈、滾元宵、扮社火,為元宵節作準備。元宵節這日,白天只是照例置酒設筵,晚上卻熱鬧非凡,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全家聚集吃罷湯圓(元宵)后,便各行其事,小孩們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吆喝著同伴滿村游轉。大人們有耍社火的、演故事的、唱曲子的等各由所好。十五日夜還須供祖墳掛紗燈,燒紙錢,祭祀亡靈。過去歧視婦女還有一個舊規矩,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在娘家過正月十五,謂之“躲燈”。
老鴰生日節。正月二十日為老鴰生日節。正月二十日這天,婦女們用紅布和黑布縫成的紅嘴老鴰,有綴在孩子衣領上的,有纘在帽子上的,意謂:“老鴰過生日”。其意有二:一說是為了免受老鴰禍害莊稼和逮食小雞之苦;另一說是視老鴰為不祥之物,過了老鴰生日,便會消災免難,時來運轉,化兇為吉。
吊藥葫蘆節。正月二十二日為吊藥葫蘆節。這是“送瘟神”類型的節俗。正月二十二,各家各戶大人、小孩衣服或帽子上都吊著一個紅、黃、綠、白等顏色紙剪成的“藥葫蘆”。即日黃昏把吊了一天的“藥葫蘆”摘下來扔到石碾盤下,此謂“遺藥葫蘆”,吊了“藥葫蘆”可鎮邪不生病,遺了“藥葫蘆”便遺失了病魔,身體永遠健康。同時,在正月二十二日下午本地還有“散疳”的風俗。各家以干草和柏朵插在門窗兩側,謂之“散疳”。之所以用干草(即干谷桿),是因干草之“干”字與“疳”同音。而插柏朵也是緣于“柏朵”與“躲百病”諧音。十天后,即農歷二月初二,收取所散的干草和柏朵,丟在十字路口企圖吉祥。解放后,這一習俗隨著醫學的發展和農村醫療條件的改善而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