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16日披露,一名出生第一天發生嚴重新生兒膿毒敗血癥的女嬰,經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多學科協作,應用體外生命支持技術、連續血液凈化技術進行搶救后,順利康復出院。
她成為國內首例靠人工心肺(ECMO)獲得成功救治的膿毒敗血癥新生兒。
據悉,該名女嬰于2015年8月9日出生,生后8小時發現患兒青紫,初步搶救后于當天轉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經過積極而充分的準備之后,兒科醫院NICU治療團隊于患兒出生后22小時開始進行體外生命支持ELS/ECMO技術治療,后聯合使用血液凈化技術(CRRT)進行同步治療。
經過36天,包括ECMO治療11天的治療,該名女嬰疾病治愈,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精神反應好,奶量達到每次90ml,體重增長滿意,現在體重3.78公斤(出生體重3.18公斤)。各項神經系統檢查指標包括頭顱MRI、腦電圖、聽覺、視覺功能檢查均正常。今后,專業人員將對嬰兒的生長發育進行長期隨訪。
醫院方面介紹,新生兒膿毒敗血癥臨床表現常不典型,且病情重,進展快,出生后3天內起病的早發型感染常以呼吸困難表現,不易與其他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進行鑒別,應引起高度重視;出生3天后發生的感染常表現吃奶少、反應差、發熱或體溫不升等。新生兒由于免疫功能發育未成熟,是發生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早發型感染可因母親發生感染、胎膜早破時間長、或產道有特殊細菌(如B族鏈球菌,GBS)定植引起,細菌通常來自母親泌尿生殖道。此外如果分娩環境不清潔,或分娩時消毒不嚴也可引起感染發生。出生后皮膚感染、臍部感染等均可引起新生兒敗血癥。
據悉,新生兒敗血癥發生率占活產嬰兒的1‰-8‰,但早產兒發生率明顯增高。死亡率可因感染的細菌菌株不同及胎齡不同而有差異,如GBS感染死亡率可高達50%。一般預防措施包括正規產前保健,預防母親感染的措施,出生后皮膚感染預防措施。針對GBS感染,國外發達國家孕35-37周對母親進行篩查,陽性母親使用青霉素預防可明顯降低新生兒GBS感染發生率,國內目前已在進行相關研究及初步的臨床應用,在不久的將來產科將制定相關的篩查預防措施以指導臨床正確合理應用。
醫院方面告訴記者,本例患兒救治成功標志著復旦大學兒科醫院在聯合應用尖端技術救治危重新生兒的領域取得突破。據介紹,無乳鏈球菌(GBS)引起的新生兒早發型感染危害大,該細菌毒力強,引起全身膿毒敗血癥死亡率極高。GBS感染是有敏感抗生素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某些毒力很強的細菌導致全身感染可很快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既往所發現的病例因缺乏尖端的醫療技術手段,嚴重感染最終均導致患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