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大演講 稱不愿對未經證實猜想隨意發表評論
問:“您的研究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丁肇中:“我不知道。”
問:“您怎么看待一些認為意識對物質有影響的說法?”
丁肇中:“我不知道。”
問:“您怎么看弦理論等物理學新理論?”
丁肇中:“我不知道。”
昨天是中大90周年校慶正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來到中山大學演講,主題是自己對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問答環節中,丁肇中屢屢以“我不知道”來回應現場學生的提問,令人印象深刻。
短短20分鐘的問答環節,無論是問及物理學界未經證實的猜想和理論,還是做學問的實際意義,丁肇中一概微笑著說“我不知道”。雖然“一問三不知”,但場下卻報以熱烈的掌聲。丁肇中解釋,他之所以“不知道”,是因為作為物理學家的他,不愿對種種未經實驗證實的猜想隨意發表評論,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驗證一個個猜想。
“到目前,我沒失敗的實驗”
“您的研究對現實生活有何意義?”
“我不知道。”
“您怎么看待一些認為意識對物質有影響的說法?”
“我不知道。”
“您怎么看弦理論等物理學新理論?”
“我不知道。”
每當臺下學生請他對各種新的物理理論發表評論時,丁肇中的回答一概都是:“我不知道。”記者粗略統計,短短20分鐘的問答環節,丁肇中一共說了5次“我不知道”。
他解釋,“世界上的任何猜想,如果沒有通過實驗的證明,都是沒有意義的。”在丁肇中看來,科學家更應該通過實驗去證明一個個猜想。言語中的嚴謹與謙虛讓臺下一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樣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樣體現在實驗中。當有學生問到他失敗的實驗,丁肇中微微一笑,“到目前為止,我沒有失敗的實驗”。
他說,每當他做實驗時,他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會待在實驗室里,想象可能出現的錯誤,然后在實驗過程中避免這樣的錯誤。“奧運會有金銀銅牌,但自然科學界不會承認第二名,因此不存在犯錯的機會。”
“好奇心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差別”
雖然現在的丁肇中已經是榮譽等身,但他所做的仍然是基礎科學研究。16年來,丁肇中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實驗(以下稱AMS實驗)項目,在國際空間上探測宇宙中的暗物質和反物質,目的是研究宇宙的起源。
“為何要研究宇宙的起源,這對世界、人生有意義嗎?”面對這樣的疑惑,丁肇中再次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的研究有什么用。”
他解釋,目前所做的基礎研究,想要產生實際效用、改變人類的生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舉例說,上世紀初,科學家們研究量子力學時,并不知道幾十年后這可以應用到激光、通信中。
丁肇中把基礎研究比作金字塔的基石,在他看來,所有技術的發展都是生根于基礎研究中。“如果一個社會將自己局限于技術轉化,那么過了一段時間,當基礎研究無法提供新的知識和現象,就沒什么東西可轉化了。”
但丁肇中坦言,“雖然我現在也不知道這對將來會產生什么意義,但我做這項工作就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差別所在。”
“中大對AMS
做了重要貢獻”
據介紹,AMS實驗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項目之一。2011年5月16日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太空。在國際空間站上,AMS通過探測外層空間反物質、暗物質,以及宇宙射線,研究宇宙的起源。
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56個研究機構、15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中山大學從2004年開始參與,是中國參與該項目的五所大學之一。“十年來,中山大學對AMS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丁肇中評價。
丁肇中介紹,到目前為止,AMS已經搜集到540億個宇宙線數據,在未來20年內,還將搜集到3000億個數據,為暗物質的可能存在找到間接證據,也為探索宇宙的起源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度。 (記者申卉、徐靜 通訊員王麗霞、蔡珊珊、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