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上午,永康火車站售票廳內,一位老大爺來到售票窗口要買一張去麗水的火車票。售票員正準備打印車票時,老大爺將一張皺巴巴的鈔票遞了過來。售票員眼光一掃,這張鈔票怎么看著不對勁啊。
她仔細一看,鈔票上寫著“伍百圓”、“中央儲備銀行”、“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印”字樣,原來是張民國時期的鈔票。
售票員對老大爺說,這張鈔票不能用。“500塊錢呢,怎么不能用啊?”老大爺很激動,望著售票員,嘴里一直嘀咕著“為什么不能用”。
看老大爺情緒激動,售票員一時又解釋不清,只好打電話給永康火車站派出所,讓民警幫忙處理。
很快,民警將老大爺帶到值班室,終于問出了真相。
原來,這位大爺姓應,永康人,今年快80歲了,常年在家待著,從未出過遠門。
當天早上,應大爺突然想去麗水走親戚,他問路找到了火車站。
除了這張500元面額的民國大鈔,老大爺口袋里還帶了張百元大鈔,這100元錢倒是現在流通的人民幣,這兩張鈔票都是他從家里拿的。
買車票時,應大爺怕車票太貴,于是拿出這張面額大的鈔票。
了解情況后,民警對應大爺進行了耐心解釋和安慰。接著,民警將這張500元大鈔交還給老人,并聯系了老人的家人,由家人將他帶回了家。
算一算
民國時的500元,現在值多少錢
應大爺這張500元大鈔,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印制的。
當時500元換算成現在值多少錢呢?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1942年底,大學教授月薪600元。除了薪水,他們還有每月1000元學術研究津貼。到了1943年,大學教授每月總收入約為3700元。
不過按照購買力來算,當時500元也買不到什么東西。
1943年,1斤米20元。現在,按照1斤米2.5元算,1943年底的那張500元大鈔,相當于現在60元左右。
1940年物價開始大漲,到1944年,1斤米漲到了42元。
后來,民國政府繼續大量印制貨幣,特別是從1946年后,通貨膨脹更加瘋狂。
1949年,民國政府曾印制了一張60億面額的紙幣,但只能買到70粒米,約為現在的1分錢。
至于這張500元大鈔的收藏價值,記者了解到,根據版式品相差異,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 相關閱讀
-
評論:真金白銀援外 里子面子都掙
近日在緬甸首都內比都出席第九屆東亞峰會的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政府決定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逾200億美元貸款。...
-
中方將定期發布石油庫存數據 展示開放姿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在G20第九次峰會第二階段會議上宣布,根據二十國集團在數據透明度方面的共識,中方將定期發布石油庫存數據。...
-
雙十一過后 平安好車”新車購”模式搶占先機
雙十一余波未定,勤勞的電商小伙伴們還忙著收割他們的戰利品,各大媒體也禪精竭慮的搶來各種奪目數據、宏偉戰略、獨家花絮,爭相討論著這一天的輝煌。毋庸置疑,11月11日這平常的一天,已徹底演變成了一場全民的...
-
I掃生活移動營銷,滿足當下消費者本地化生活服務
O2O本地化生活服務概念的提出,讓i掃生活不單單只是局限在一種二維碼營銷工具傳播上,而預示著i掃生活將會成為未來移動互聯網領域一種領先的服務理念。 企業試水本地化服務 其實本地化服務理念的提出,與消...
-
滬港通今啟動受港歡迎中央挺港兌現總理"禮包"
中新網11月17日電 綜合報道,上海與香港兩地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今天(17日)啟動。香港多方予以歡迎,認為這是中央對港支持的體現。外界期待,深港通乃至兩岸三地通未來能夠實現。 總理博鰲...
-
林志穎訴整形醫院擅自使用其照片獲賠10.2萬
北京伊美康醫療美容門診部在其印刷的《整形114》雜志中,擅自使用了林志穎的照片。記者昨天獲悉,市二中院終審認定門診部侵犯林志穎肖像權,判決其賠償10.2萬元。 2014年4月,林志穎起訴稱,2013年12月,...
-
手機APP亂象叢生:灰色產業鏈成型用戶投訴無門
京華時報制圖何將 ◎竊隱私偷錢包漸成灰色產業 ◎隱患多維權難用戶投訴無門 你是否發現從功能機用戶升級成智能機用戶后,騷擾電話越來越多了?你是否會被手機中無法刪除的預裝應用困擾?是否因點擊...
-
揭秘買官賣官潛規則:有人貸款買官有人由民企贊助
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本平14日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在線直播“反腐三人談:用好巡視這把劍”時透露,巡視組在巡視當中發現一些地方買官賣官、帶病提拔的問題時有發生。比如,有一個地方發生了多名市、...
-
國際金價持續下跌至四年新低“央媽”出手囤金
今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價持續下挫,目前已跌至四年新低。去年刷新購金記錄的中國大媽,并未再度瘋狂抄底,而是捂金待漲。 當前,在美元升值背景下,被稱為“烏鴉嘴”的國際投行幾乎一致看空黃金市場,狂呼國際金價...
-
國際會議周中國表態“花錢”累計逾千億美元
向APEC組織和東南亞國家捐款,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投行注資,再或者籌集資金成立基金……近來,中國政府在國際事務中頻頻慷慨解囊。 大手筆往外“掏錢”背后是什么考量?經濟與外交專家在接受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