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很多地產記者都反映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日光盤”刷屏了。在北京,一個位于西三環外的高端項目,號稱“開盤五小時認購達到95%”;另一家位于密云古北水鎮附近的度假項目則號稱“秒光”,其對外的宣傳材料稱“現場每分鐘實現近4套的成交量”。
在本輪限購“松綁大潮”中,北京并不在列,所以在市場沒有受到外因干涉的情況下,“日光盤”集中出現能說明什么?
“日光盤”的出現有幾類原因。以往最常見的是在房價漲幅過大時期,消費者對市場預期表示擔憂,從而造成階段性供不應求,一旦有項目入市便受到市場熱捧,從而出現“日光盤”。但就8月18日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7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7月份全國樓市繼續下行,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跌城市增至64個,創下歷史新高。而并未對限購政策進行調整的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則呈現全線降價。因此,供不應求的理由并不成立。
應該說,當前樓市仍處在相對穩定時期,小范圍出現熱賣,不外乎是部分開發商推出明顯低于周邊房價的部分房源以價格洼地吸引客源,如8月17日開盤的北京亦莊某項目,以每平方米9800元的價格制造了區域低價,并號稱“2小時、5.5億元、450套的開盤佳績,刷新區域成交記錄”。或者是根據蓄客情況刻意調整去化節奏,以縮小供應量換取階段性的高去化率,人為制造少量房源供不應求的局面,以北京東五環外某項目為例,近期推出了50套精裝特價現房,自然輕松實現“日光”。
可以看出,只要以少量推盤的策略,打造“日光”的現象并不難,因此這類熱賣不過是開發商的營銷小游戲,并不具有充分的市場參考價值,也并不應該影響消費者對于后市的判斷。更何況,“日光”本身的真偽也存在一定問題。此前,就有多個號稱“日光”的項目在開盤過后數月都沒有實現全部網簽,如果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員會網站的網簽資料是最權威的市場數據,那么很快,我們就將知道哪些項目是自娛自樂的欺詐行為了。
從目前的統計來看,46個限購城市中已有30多個通過各種形式放松了限購,甚至還有部分城市通過契稅優惠、落戶政策等方式對樓市進行了直接或間接的“托舉”,但從上述7月的數據來看,市場不僅遠遠沒有進入存量去化的理想速度,而且部分城市的市場滯銷情況反而持續加重,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并未發生扭轉。
因此,上述的“日光盤”等營銷事件至多反映的是開發商在對市場進行一些試探和摸底,相比于前半年的活躍程度有所提升。未來,隨著各地限購政策的放開,不排除半年來積存的有效需求進入心理敏感期,在一些營銷事件的刺激下實現小范圍釋放。在接下來的傳統營銷旺季,需要開發商考慮的仍將是如何順勢而為、嘗試通過各類營銷策略撬動市場。
▉本刊評論員 童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