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李 行)“十四五”期間,商南縣聚焦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壯大產業發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取得亮眼成效,繪就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實景。
商南縣以特色產業為增收支柱,持續優化產業布局,著力構建“產業化、綠色化、品牌化”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體系,為鄉村振興筑牢根基。做優做強“茶菌果藥畜漁菜”主導產業,推進中藥材、梅花鹿等特色產業發展,培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1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26個、產業基地258個。圍繞打造“生態茶城”“產業新城”目標,建成富水、試馬、城關3個萬畝茶旅融合示范園,實施茶葉、獼猴桃2個國家級產業集群項目,發展茶葉聯營公司、祥瑞源琪等鏈主企業27家,深度開發茶多酚、香菇脆等休閑食品,大幅提升農產品附加效益。同時,下力氣推進撂荒地整治和復耕復種,實施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田塊整治、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等工程,夯實“良田”基礎,農業產業發展規模穩步提升,被省政府評為“耕地保護先進縣”。
商南縣立足秦嶺山水資源稟賦,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生態布局優化和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在試馬等6個鎮實施“六大流域”秦嶺山水鄉村示范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等,推進集體經濟強村增點擴面,太子坪等5個村入選全省首批“千萬工程”示范村名單,后灣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2個。探索實施以政治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五治融合”基層治理新路徑,在全縣128個村(社區)創新推行“道德銀行”積分制度,激勵群眾“做好事、存美德、得實惠”,建成“云端”上的黨群服務中心,5.1萬名群眾完成激活認證,形成了黨建引領、智慧賦能、共治共享的“商南經驗”。持續深化“兩改兩轉三促進”,改建擴建衛生廁所4.6萬多座,配備垃圾桶1.2萬個,新建污水處理廠8個、污水管道112.57公里,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成效明顯,全縣鄉村實現華麗蝶變。
商南縣堅持內外發力、賦能提質,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拓寬就業渠道、強化技能培訓,讓農民增收有路徑、發展有奔頭。持續推進鄉村CEO培訓擴面增效,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加大訂單、定向、定崗式職業技能培訓,持續擦亮“商南技工”“商南茶農”等勞務品牌,助力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充分發揮糧油種植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以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送服務“四送”活動為載體,開展結對幫扶服務5000多人次,舉辦職業農民培訓、合作社政策解讀等知識講座40多次,不斷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技能和經營水平,增強農村新發展動能,為“十五五”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夯實基礎。